Page 1258 - 《鹿城区志》
P. 1258

. 1138 .  温州市鹿城区志                                                                     卷六十二 民  俗       . 1139 .




 已消失。  为一种民间社会公益组织,主要是及时架设和  落请戏班演出为寻常事。                        星踏斗》、《财神端宝》、《男加官》、《女加官》
 修缮桥面、桥墩、桥庄及维护渡船(渡筏)。有一  旧时城内有大小庙台 95 座(包括舍馆),如                 等。每演一出,当地首事给赏钱,由全班艺人平分。
 ീү߶ḤḤ  村或两岸数村,甚至全乡或数乡联合组成,有的还  城隍庙、三港殿、玉梵殿、仓桥庙、杨府庙等庙宇,        “打八仙”演毕,接着演几出折子戏,休息片刻,“正
 亦叫“茶会” 。它的会员均系自愿参加,通常  筑有渡船屋,雇有专职的撑渡管桥之人。其经费由  温瑞塘河沿岸还有各种水台。每逢佛诞,庙宇演戏  本戏”才开锣。
 是由乐善好施的几户人家自愿组成, 以后逐步扩大。  募捐集资解决。  酬神,又称“额子戏”。多数结合会市和赶集演戏,         最后一场戏演毕,须行“洗台”。演员饰关公
 会员的义务是出钱、出柴、出劳力,参加烧茶、供  异常热闹。剧目由首事(即头家)选择,书于红纸                 上场,在戏台上下左右挥舞青龙偃月刀,表示“扫
 茶和管理等工作,均无报酬 。在行人必经的道路、  ޣϢ༟൙৘൙߶ḤḤ  上交给班主。班主将剧目贴于后台,并依照指定角     煞”和驱鬼。有的戏班也有扮包公拿宝剑“洗台”。

 茶亭、路亭或结棚为舍,烧水泡茶,盛于缸钵,旁  近年来流行的一种民间组织,由社区中退休职  色上演。首次演出必先“开台”,由演员扮演“祭  又有组织两个戏班,同时左右分台开演,互相竞赛,
 边配以竹管或杯碗,行人不必化钱,便可饮茶解渴。  工或村镇老人协会中有威望、有经验、有能力,又  台神”上台,杀鸡,取鸡血涂抹于戏台柱上,算是  称“斗台”。观众可随意选看。戏班均以主要演员
 时间一般在三伏天,经费由募捐集资解决。现城乡  肯热心为群众办事的人组成。主要负责代办群众的  “祭台”。继由演员饰关公、周仓、关平上场,出  上台,并搬出最好行头,演出拿手好戏,以争取观
 仍有此俗,多由居委会或老人协会自愿组成。如望  红白喜事。理事会制订组织章程和婚丧事管理细则。  场时以茶叶、米等撒在台上,关公拿刀向东南西北  众,压倒对方。艺人在演出时,如某个动作忘了交
 江路、西城路大榕树下老人 协会施茶远近闻名。  倡导精神文明,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如丁字桥社  各方舞弄几下,名曰“开台”。 首场演出前,先要  代,或者台词有错漏、台步走错,当场台下就起哄,
 区的退休职工组成红白喜事服务队,促进婚事简办;  上演“打八仙”,即《八仙庆寿》或其他成仙得道                戏班必须罚戏。如演出精彩,观众会当场向戏台抛
 ూూ߶ḤḤ  在丧事简办、殡葬改革中,把思想工作做到老人生  及加官进禄的戏,如《四星官》、《蟠桃大会》、《魁        掷银元、铜钱或香烟等,表示奖赏。




 第五节节民间调解                                          第二节节曲艺演出




 旧时,在郊区,为了解决村民、邻村之间纠纷,  方送鞭炮、红绸或钱物了事,亦有设酒宴和解。  ܝܝՍḤḤ            动作表演为辅,有声有色,活泼生动。在说书中途,
 各村都有一二位年事较高,办事公道的老人充当  经处理完毕,双方均不得再行吵闹。中华人民共  俗称“唱词”,旧时城内设有多间唱词场,均  有的听众问字问典故,艺人要讲清字音、文义。中
 调解人,如遇纠纷,即来往于双方之间,了解情  和国成立后,各村委会、居委会均设调解委员会,  系盲人演唱,又称“瞽词”。清同治间有“夏夜街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艺人说书有所改革,曾作过
 况,听取意见,提出解决办法,通常是由理亏一  负责协助调解邻里纠纷。  巷,喜唱盲词,鼓咚咚,往往侵晓”的记载。伴奏     离书表演,后逐渐消失。
              乐器为扁鼓、牛筋琴、小抱月、拍板等,其音圆浑
              稳厚,风格独特。演出形式分“平词”、“大词”                                ֡ܝ౦ḤḤ
              两种:平词是平常演唱的曲目,或逢红白喜事、款                                艺人手执道情筒和竹板,自拍自唱。双人唱时,
 ֻੂᅣᅣ૶ࡗ჎ু༝෌   待宾客及认错罚词时演唱。挨家沿门演唱的,称“门                           一人唱词句,一人按尾字用“哩啦哩啦,牡丹花”

              头词”。大词又叫“娘娘词”,词目为《南游》,                            来帮腔,给唱者歇气。曲目有《高机吴三春》、《黄
              演唱陈十四娘娘学法灭妖故事,需连续唱七昼夜。                            三袅和林廷郎》等。也有乞丐者挨店串户边唱边乞
 民间历来有以祭神娱神的娱乐习俗。主要集中  灯彩丰富多彩,别具一格,有的堪称“中国一绝”。
              演唱时配大锣大鼓,曲调高亢粗犷。庙台结灯彩,                            讨。
 于节庆、酬神、集市贸易期间。演戏有乱弹、昆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祭神娱神活动逐渐消失。
              设神坛,扎纸船,白蛇绕柱,焚烛点香;词终,听
 高腔、和调等剧种。曲艺有鼓词、道情等多种形式。  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娱乐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内容
              众与村民抬着纸船到海边焚烧,谓之“收殇”。温                                ޽ܝܝḤḤ
 昔时以灯彩著称,唐时已有竹丝灯作为贡品,宋时  和形式渐见丰富,许多项目为群众喜闻乐见。
              州鼓词采用瑞安方言演唱,有唱有说,以唱为主,                                大多是妇女演唱。唱时以小鼓小锣伴奏。每句
 灯会颇盛,明时有首饰龙、走马灯和狮舞等。历代
              善于叙事,夹有丰富的群众语汇和民间谚语。民                             七字,唱完四句,锣鼓敲一阵。曲调流畅悠扬,娓
              国时已出现非盲人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娓动听。唱本有《高吴别》、《周六争工》、《梁
              不断推陈出新,丰富剧目,并培养了一批女艺人。                            祝楼台会》、《姜子牙招亲》等。这些艺人,平时
              今仍为境内中老年人喜闻乐见。许多曲目录音带                             从事农业劳动,兼操此业,大多在郊区挨户走唱,
              被寄往世界各地,成为温籍华侨、华人爱听的乡音。                           主人以米、薯丝或钱作为酬谢。
 第一节节戏曲演出

                  ඪܝ඀ḤḤ                                             ੃ԯظḤḤ
 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宋时,城内有“九山书  中场所),今瓦市殿巷曾是演戏游乐场所。城内还  昔日城内设说书场,附茶座。艺人登台,手执  亦称“唱龙船儿”。艺人背木制小龙船,内供
 会”组织,编写杂剧,时称“温州戏文”。宋、元、  有多处戏楼、戏阁。每逢年节、喜庆,居民区、村  折扇,桌上摆书和醒木。说时,以照本宣讲为主,  陈十四娘娘神位,在城乡串街挨户演唱。唱时手拿
 明时,温州就有瓦市(都市中娱乐和买卖杂货的集
   1253   1254   1255   1256   1257   1258   1259   1260   1261   1262   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