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7 - 洞头县志(1991-2005)
P. 197
第三编 居 民
第三章 方 言
② 洞头闽语止摄支 、 脂 、 之 3 韵精 、 照组字文 基本相同 , 阳声韵次之 , 入声韵差别最大 。
读为 , 与遇摄鱼韵合流了 , 这与泉州话 、 同安话 3. 洞头闽南方言声调特点
及大部分潮汕方言一致 。 ① 洞头话去声大体根据古声母清浊分阴阳 。
③ 止摄字开口常读 i 、 合口读 ui , 但支韵开口 由于阴去 ( 21 ) 与阳去 ( 22 ) 调值十分接近 , 加之阳
部分口语词保留支部上古音 , 即韵腹为低元音 a 。 去字作前字时连读后调值变为 21 , 洞头话去声字
④ 效摄文读一 、 二等以 au 为主流 , 三 、 四等 一定范围出现阴阳混读情况 , 估计未来洞头闽南
区别明显读 iau 。 话阴阳去合并的可能性比较大 。
⑤ 与其他闽语一样 , 洞头闽语宕通相混 。 ② 阴入文读音 , 洞头闽语读阴入调 53 , 阴入
⑥ 梗摄字部分字韵腹为低元音 a , 保留上古 白读音则全部舒声化 , 归入调值相同的上声调 ;
耕韵归阳部 。 阳入文读音调为 24 , 阳入白读音全部舒声化 , 读
、、以及入声韵尾的
⑦ 洞头闽语丢失了古鼻音韵尾 m , 保留 为新调 241 。 入声韵尾 p tk
是入声调类的重要标志 ,
。
n 、 弱化形式喉塞音韵尾 ?
韵尾 , 失尾后这些入 不可或缺 。 洞头话不同于福建闽语的关键是入
⑧ 洞头闽语基本丢失 ?
声白读音归入与其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韵中 。 声塞尾合并以及入声舒声化 , 这大体是吴语温州
很明显 , 这部分阴入和阳入字虽然都舒声化了 , 话和普通话共同影响的结果 。
但是演变的路线完全不同 , 阴入白归入上声 , 读 4. 洞头闽南方言文白异读特点
53 调 ; 阳入白则独立形成一调 , 读 241 。 洞头闽语在岛上独处一隅有利于保存其闽
、、尾韵母共有 12 个 , 语特色 , 但周边方言吴语温州话势力强大 , 势必
⑨ 福建闽南话收 p tk
洞头闽语中只有 10 个 , 其中 k 、 i k 不变 。 与阳 对其有所影响 ; 加上近几十年来国家大力推广普
韵尾丢失 , 洞头闽 通话 , 也对洞头闽语造成了很大影响 , 这在文白
声韵 m 尾丢失相对应 , 塞音 p
语咸 、 深两摄的大部分入声字读 t 。 可以看到的 异读的格局中反映出来 , 集中体现在文 、 白读层
, 白读音
是 , 青年层的 韵尾已有部分消失混入 t 尾 : 如 的缺失 。 如 “ 清 ” 只有文读音 tshi
44
“ 六 ” 与 “ 力 ” 同音 ,“ 角 ” 与 “ 结 ” 同音 ,“ 墨 ” 与 “ 密 ” tshi 消失 ;“ 甲 ” 只有白读 ka , 文读音 ka p
53
44
53
同音 ,“ 益 ” 与 “ 一 ” 同音 ,“ 色 ” 与 “ 息 ” 同音 ,“ 德 ” 与 消失 。
“ 的 ” 同音 。 新派保留 k 韵尾的字多数是收 k 根据 《 泉州方言志 》, 泉州语中 1346 个字有
和 i k 韵尾 。 文白异读 , 我们发现洞头话文白异读齐全的字共
⑩ 洞头闽语 o 和 的分混与年龄有关 , 更与 有 943 个 , 有 318 个缺失了文读层 , 约占 23.6% ;
地域有直接关系 。 北岙镇中老年人对其区别非 162 个缺失了白读层 , 占 12% 。 洞头闽语一些
常敏感 , 但年青一代已经不能区分 o 和 。“ 高 ” 文 、 白读音逐渐衰退 , 局限于一定范围 , 最后甚至
与 “ 姑 ” 都读 k , 而在霓屿和元觉两地却发现即 在竞争中消失了 , 只剩下其对应的文 、 白形式 。
44
便新派读法也依然能清晰辨别 o 和 。 这些字文 、 白读层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 我们无从
与泉州话相比 , 洞头闽语少了 im 、 am 、 iam 、 知晓 , 但是文白异读相互竞争使其中一方消失的
m 、 i p a p ia p itutatiatuatakiak14 个韵 情况是不无道理的 。 文白异读的总体趋势是文
、、、、、、、、、
外的所有 ?
母 , 以及除 ? 韵母 , 多了 t 、 u t 、 i t 、 读消失得比较明显 。 文读消失较快与洞头话离
k 、 i t 、 u t 、 i k 、 i k 韵母 。 必须说明的是 , t 、 k 、 开母方言的主体文化有关 , 情形类似于潮汕方言
)、 文白异读的演变 , 没有大规模的文化背景和语言
i k ( i k )、 i t 、 u t 大致对应于泉州话的 at ( a p
)、,、中
ak 、 iak 、 iat ( ia puatu ti t的 u 、 i 是韵腹 , 使用环境 , 作为读书音的文读层次是非常容易变
是韵腹后的流音成分 。 两地闽南话相比 , 阴声韵 化消失的 。 另外 , 由于借词的借入 , 某些口语词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