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3 - 民国开化县志(点校本)
P. 183

《开化县志稿(民国 38 年)》          ·183·

             生”。生员入学,初由巡按御史、布按两司及府州县官,正统元年,始置提学官,
             专使提督学政。景泰元年罢。天顺元年复设。诸生应试之文,通谓之“举业”,
             又曰“制艺”,亦曰“八股”,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
             五经命题。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之语气为之体,用排偶。盖太祖与刘基
             所定也。社学。自洪武八年命设,延师以教民间子弟。正统时,许补儒学生员。

             弘治十七年,令各府州县建立社学,选择明师,民间幼童十五岁以下者,送入
             读书,讲冠、婚、丧、祭之礼。然其法久废,寖不举行。武学。洪武二十年,
             俞礼部请立武学置大宁等卫儒学,教武官子弟。正统中,命两京建武学。崇祯
             十年,令天下府州县学,皆设武学生员,提学官一并考取。
                  清代入关,府县之学,多循明制。顺治七年,府学每年定取六十名,县学
             四十名。十五年(民国十一年《海宁志稿》作十八年),府学定为二十名,县学□□名(时
             止分府、县学。据《海宁志稿》县为十五名)。康熙元年,岁科并试,大学取十五名,中学
             取十二名,小学取八名。本县定为中学,额取十二名。十五年,府学减至五名,
             大学四名,中学三名,小学二名。有愿捐者,亦准附学,无定额。三十年,停
             止捐例。县学,照康熙元年例,分为岁科两试。二十四年,改设学院。二十八

             年,府学广至二十五名,大学二十名,中学十六名。本县定为中学,后又广至
             十七名。武学。顺治初,令民有愿为武生者得纳背,其籍统于兵备道。十五年,
             始令提学官考试,每次府学八名,县学四名。康熙元年岁科并试,分大、中、
             小学,府学二十名,大学十五名,中学十二名,小学八名。本县定为中学,额
             十二名。后又广至十三名。迨至清季,海禁大开,外患日亟,知默守旧章不足
             以应将来之世变,而科举实不足以收得人之效。于是同治元年,有京师同文馆
             之设立;二年,有上海方言馆之设立;三年,有广州同文馆之设立;五年,有
             京师算学馆、福建船政学堂之设立;六年,有上海机器学堂之设立。自光绪以
             来,凡电报、矿业、水师、陆师、武备,以及北洋大学、南洋大学、京师大学,
             皆先后设立。德宗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上谕:“数年以来,中外臣工,
             请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汰冗兵;改武科制度;
             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
             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默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口哓哓,
             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

             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挺以挞坚甲利兵乎?溯惟
             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致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
             于时政毫无补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
             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臣工,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
             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
             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
             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京师大学堂为各省之倡,尤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