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85 - 《台州市志》下册
P. 885
南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第一叙州》中说:“太平二年析章安置临海县。以会
稽东部立临海郡,治临海,取郡东北临海山而名,属扬州,寻徙治章安。”认为郡治初
设临海的最主要的依据一是临海山,郡以山名,似也说得通,后台州便以天台山为
名。然而,陈耆卿不是说得很肯定。临海山始见于南朝宋孙诜《临海记》。《太平御
览》卷四十七引《临海记》:“临海山,山有二水,合成溪曰临海。一水是始丰溪,一水
是东女(乐安)溪,至州北两溪相合,即名临海溪。山因溪名。”《太平寰宇记》则曰:
“临海山,在县北二百四十里,有水合成溪,自临海。一水是始丰溪,一水是东女溪,
至州北两相合,即名临海溪,山因溪名。”点明山与州治的里程。这些记载事实上均
以《元和郡县图志》为蓝本。而《元和郡县图志》曰:“临海江,有二水,合成一水。一
是始丰溪,一是乐安溪,至州城西北一十三里合。”仅有临海江,而无临海山。《嘉定
赤城志》则本《太平寰宇记》,因曰“取郡东北临海山而名”。《赤城志山水门》:“临海
山,在县东北二百四十里接海,本牛头山,以有石似之,故名。唐天宝六年改今名。
山下有二溪,一始丰,一东女(当为乐安。《赤城志》郭协寅校记:“乐安原本讹作东
女,非。”),至州北合流云。”其对乐安溪之讹亦同《太平寰宇记》,而《太平寰宇记》当
本《元和郡县图志》,因而亦称在州北合,孙诜生活在南北朝时的宋,他所撰的《临海
记》必不称州而称郡,因为当时台州尚是临海郡。再说,据《临海记》所载,临海山,
山有二水看,应为括苍山中的一座山,而其地离海绝远,何来临海之名!正因为山
不可能由海而名,所以《临海记》再记“山因溪名”。似乎这样才不至于矛盾。实际
上吴孙亮定章安为临海郡,是因为章安近海,才以临海名之,非以山名。《三国志孙
亮传》:“会稽东部为临海郡,豫章东部为临川郡。”两者同时命名便可为证。临川郡
亦是以其近江而名。
再说大固山也不可能是临海山,据《嘉定赤城志》,大固山之命名“晋隆安末,孙
恩为寇,刺史辛景于此凿堑守之,恩不能犯,遂以大固、小固名山。”如果大固山就是
临海山,则孙诜著《临海记》时必当提及“或名大固山”,而不会说成是“山因溪名”。
认为郡治初设临海的另一个根据是《嘉定赤城志》第二十七卷“寺院’中记载:
“永庆院,在州北一里,即古郡治,旧名白云延寿庵。”明确记述郡治具体地址。但这
并不能指明是先治临海的依据。东晋孙恩起义,进攻临海郡,当时郡守辛景便是在
大固山与孙恩相持,可能临时设在永庆院一带,里人当也目为郡治了。
但是,东晋孙恩起义时,郡守辛景在大固山凿堑与孙恩相持,而不言在临海县
与孙恩相持,可见大固山不是临海县辖境,临海县治也不在大固山下。又据《嘉定
赤城志卷第四十辨误》:“盖竹山,《舆地志》:临海郡之章安县西北有盖竹山,山有石
室,晋许迈住此。”盖竹山在章安县境内,又大固山之南,可见大固山亦当在章安境
丛 录 · 1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