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86 - 《台州市志》下册
P. 886
内。而不是在临海县境内。
《嘉定赤城志》又载,州治“旧在山上”,结合隋设临海镇,很有可能是镇将兼管
时临时性机构,只是战时的权宜之计,一般说和平时的州署不会建到行走不便的山
上,更何况尚有县署可用?
孙吴政权是把章安当作向南扩展的重要基地来建设的,在章安设临海郡,是为
加强对章安管理,因为当时章安开发比温州(永宁)早,海港条件优于温州。而大
固山深处临海郡中部,水道,码头、泊船场所都远远不如章安,孙吴政权怎么可能将
郡治设置到这样的地方呢?其后,隋将县治移到大固山,只是出于巩固对东南的统
治,防犯内部的造反,目的只是守土,少了开拓意识,早就失去了孙吴当时建设章安
的本意。
郡治迁徙而异地,实出于时人的习惯思维之外,不能理解为什么古郡治会远离
今之州治,仍然是习惯地认为州治应该在同一地。然而又不能否认郡治在章安的
事实,于是附会出初设后迁的说法,来作为心理上的平衡。这就是陈耆卿之所以提
出“初治”“后徙”的原因。《嘉定赤城志》书成之日,离隋废临海郡已经有630多年,
且临海经过建设当大异于设镇之时,而章安却日趋没落,因而时人将隋时的临海县
(原临海郡)与章安镇相比,习惯地认为章安镇无论在形势和交通上,均不可能优于
当时的临海,从而认为郡治应该设在临海,而不应该是章安。从上分析,我们初步
认为,郡治从建郡始便设在章安,至隋郡废为县时,也尚在章安,根本没有初设后迁
的行为。
其实,造成“郡治初设临海,后徙章安”是《元和郡县图志》,记述台州变迁:“吴
大帝分章安、永宁,置临海郡。”这其实是误将县的设立作为郡的设立来记载造成
的。后《太平寰宇记》因之,但认为置郡的时间明显与史(《三国志》)不合,故将置
郡改为置县,“吴大帝分章安、永宁,置临海县。会稽王置临海郡。”这里实是已经
认同曾先后在同一地没置县与郡。此后《嘉定赤城志》又认为置县未妥,改为:“太
平二年,析章安置临海县。”而采取其说,衍生出郡设临海的说法。但因章安当时
确为郡治(有史书记载,有古迹可证),不可能完全将之推翻,因而进一步演化为
“以会稽东部立临海郡,治临海,取郡东北临海山而名,属扬州,寻徙治章安。”从
而,出现郡初设临海的说法。其前,并无史书提到过郡治徙治的事。因《嘉定赤城
志》是中国仅存的几部最早的方志之一,后人叙地理,均以此为据,故更加坐实了
这一说法。这一误不知误了多少代史学家和地方志书的修纂,故在此略为条析,
以明其正。
(叶长春)
· 1942 · 台州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