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5 - 《台州市志》下册
P. 915

年第3期,这里不再叙述。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不会在晋

                 代以后。对于丹邱谷“夏冬再熟”,宋陈耆卿的解释是:“言其土所宜也,夏熟者曰
                 早禾,冬熟者曰晚禾。其最早者曰六十日,曰随犁归,曰梅里白,曰便粮;……以

                                                                   [12]
                 次言之,则献台、相连、寄生、第二遍之类是也” 。张崇根教授也认为所谓“丹邱
                                    [13]
                 谷”“似为双季稻” ,应该说是可信的。前引晋宋之际的臧熹,在任临海太守时,
                 尽管“郡经兵寇”而人民“百不存一”,所招聚的亦不过“千余家”,但在短时期内即
                 能对孙季高远征广州的三千之众“资给发遣,得以无乏”,从粮食产量的角度来看,

                 也证明当时完全可能已出现了双季稻。此外,豆的种植也较普遍(见唐道宣《续高

                 僧传·智顗传》)。经济作物方面的种类很多,其中以姜最为突出。据唐官编《新修
                                                [14]
                 本草》说:“出临海章安者佳。” 人们还把姜制成干姜,章安干姜的知名度非常高,
                 是当时送给朝廷皇帝的一种贡品。《南史·孔琇之传》载:孔琇之“出为临海太守,在
                 任清约。罢郡还,献干姜二千斤,齐武帝嫌其少,及知琇之清,乃叹息。”此之“二千

                 斤”《南齐书·孔琇之传》作“二十斤”,较符合事实,因为二千斤不能算是少数,否则
                 就称不上“在任清约”了。梁陶弘景对章安干姜的制作有较详细的描述:“干姜惟

                 临海章安二三村善为之,其法以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更六日,又去皮,然后
                                                               [15]
                 晒干置瓮 (似“瓯”字之误)中,谓之酿也” 。可见章安干姜系精心加工而成。
                 种姜不单是为了食用,亦可兼作药用,因此,种植姜目的是为了出售以换取其它物
                 品。台州的蜜与栗也颇不错,《梁书·傅照传》载:“(傅昭于天监)十七年(518)出为

                 智武将军、临海太守,郡有蜜岩,前后太守皆自封固,专收其利。……县令常饷栗,
                 置绢于簿下,昭笑而还之。”此外《临海水土异物志》中所述种植的和野生的经济类

                 作物有般肠竹、狗竹、杨梅、猴闼子、关桃子、土翁子、枸槽子、鸡橘子、猴总子、王坛
                 子、馀甘子、萪藤等。

                     渔业在台州的经济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台州近山靠海,又多江流小溪,有丰富
                 的渔业资源,辑校本《临海水土异物志》记述的鱼类就有六七十种之多。如鹿鱼、鲼

                 鱼、镊鱼、鲮鱼、比目鱼、鲤鱼、 鱼、牛鱼、石首鱼、槌额鱼、黄灵鱼、鯯鱼、印鱼、
                 鱼、奴屩鱼、寄度鱼、邵鱼、鱬鰗鱼、伏念鱼、鲨鱼、陶鱼、石斑鱼、戴星鱼、魿鱼、机杼

                 鱼、土奴鱼、海狶、乌贼、虎                 、海、鱼倠鳍以及蚶、蛎、蛤蜊等等,这里不复详述。

                 唐道宣《续高僧传·智顗传》云,智顗于陈太建七年(575)“往居临海,民以沪鱼为业,
                 罾网相连四百余里,江沪溪梁六十余所。”这里描述的是江流溪水中的淡水捕鱼,而

                 海上捕鱼的规模和数量无疑都要远远超过淡水捕鱼。
                     台州的手工业经济自东汉末至三国初开始发展起来,至六朝时期已经是相当

                 的发达了。主要手工业是陶瓷业。台州的陶瓷烧造业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丛  录    · 1971 ·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