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6 - 《台州市志》下册
P. 916
瓷器到东汉后期渐趋成熟,至六朝几乎到达鼎盛时期。目前,在现在台州地域范
围内已发现的六朝时期的窑址有15处。据金祖明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
一时期为三国两晋时期,这一时期的窑场大多分布在临海郡郡治章安附近,主要烧
造罍、罐、瓶、壶、钵、碗、洗、炉、鼎、砚、盘等十余类二十余种,器物“胎骨粗厚坚实,
呈灰白色,火候较高,击之声音铿锵”(《东南文化》1990年第6期金祖明撰《台州窑
新论》。下引不注出处者同此)。装饰手法以模印为主,刻划次之,还有堆塑、镂孔
等。纹饰有弦纹、斜方格纹、席纹、曲折纹、波浪纹、叶脉纹、直条纹、重方格纹等。
尤以临海鲶鱼坑口窑烧制者为最佳,产品大多“胎釉细致,结合紧密。浸釉均匀,釉
质玻化程度强。”“釉色滋润光泽,尤以淡青色釉更佳,其色如缥,透明似镜,似在清
水中缥洁。”后一时期为宋、齐、梁、陈时期,这一时期的器形大多沿袭前一时期,以
盘口壶为大宗,还有鱼形瓶、盆、碟、带流把水注、虎子,两耳或四耳罐等,佳者亦“色
泽滋润,光洁鉴人,工艺精湛,素雅古朴。”从台州各市县文物部门征藏的器物来看,
有不少的罐、钵、水注、谷仓(魂瓶)等器物的胎、釉、造型、纹饰都相当精美,可与名
传中外的越窑的上乘产品相埒,甚或过之。1989年4月。台州地区文管会和临海市
博物馆在窑址的重点调查中,于临海鲶鱼坑口窑址堆积层中发现了一件铜洗(口径
39.2厘米)、两件熨斗和一件鐎斗,据鉴定为西晋时的器物,有可能是盛釉用的容
器,国内也仅此一例。铜在当时属贵金属,鲶鱼坑口窑场作坊能使用上这些铜器,
至少说明该窑的窑主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除了陶瓷业之外,台州当时还生产芒屩,就是现在的草鞋,不过,大致类似僧人
穿的芒鞋。芒屩出现,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魏晋以降,文人士大夫绝大多数均
崇黄老,尚清谈,无所事事,啸傲山林,莫不纵情于青山绿水之间。如阮籍“或登临
[17]
[16]
山水,经日忘归。” 嵇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得其意,忽焉忘反。” 王羲之“与东
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
[18]
中诸郡,穷诸名山。” 谢灵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章千重,莫不备尽”,“或一
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还特地自制了一种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
[19]
齿,尝自始宁(今上虞)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 这种芒屩就是当
时游山玩水之风日盛的社会风气下的产物。由于这些“登临山水”者都是社会上层
人物,因此,与之相适应的芒屩也必然具有较高的质量。正由于此,梁代的临海太
守王筠在离任时一次就带走“两舫”。另外,其它手工业产品还有绢(见《梁书·傅昭
传》)、蒲席(见唐道宣《续高僧传·智顗传》)等。
盐业是边海人民的重要经济来源,靠海煮盐,势所必然。明胡翰有诗云:“郑虔
[20]
所临郡,山多少田畴。居民煮海水。海尽民始瘳。” 即可说明台州的盐业经济所
· 1972 · 台州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