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1 - 《台州市志》下册
P. 921
各个朝代积年多少的影响,但与上述盛衰现象的关系甚少。
造成这种现象,有各个朝代政权实施方向的原因,也有不同时期在经济文化上
全国大环境和台州小环境的同步和异步的原因。例如唐代300年,有人以为台州当
时的经济、文化均较落后,这自然是对的;但我们从一组考古资料看,台州已发现东
汉至六朝的砖室墓200座以上,出土砖文,说明其时经济、文化已相当发展,到了唐
代,却不到10座,这至少说明唐代台州的经济力已大大下降,也可见是唐代对台州
的治理比以前落后造成的。一个士子、万里赴考,没有相当资产,就无法成行,又何
论其它!
宋代之盛,积因于五代时吴越国的保境安民政策,北宋继之休养生息,自此人
才蔚起。但在两宋587名进士中,北宋尚只37名,南宋有550名。南宋152年,约行
科举50次,平均每科有11人,达到极盛的程度。这主要归功于南渡。南渡以后,
政治中心南移,台州成为辅郡,经济文化都得到长足发展;同时,南宋朝廷重视文
化涵育对稳定政权的作用,着意广开人才进身之路,乃形成这种蓬勃的气象。据
《嘉定赤城志》载,嘉定间,台州一次郡试,参加的将近万人。当时全州成年丁口为
三十一万八千二百一十九人,几乎三十人中即有一人参试,充分体现了这种广开才
路政策的作用。
元代以儒为吏。后虽实行科举,亦仅为点缀。台州又由于宋元易代之际遭受
战争摧残,故家世族破败沦亡,文化的传承关系不绝如缕;人才既衰,途径又窄,于
是形成了大落的局面。
明初需才孔亟,征召、荐辟、科举多途并行,文教事业亦蔚然兴起,科举制度更
趋完善。同时,明代的社会发展比较平衡,没有元朝的族属、户等限制,进身之途更
宽。我们有一个明朝台州进士的户籍资料,在一共271名进士中,除49名户籍不明
外,其馀为儒籍4人,官籍4人,军学籍1人,民籍142人,军籍57人,驿站籍1人,匠籍
8人,灶籍5人。除少数堕民外,差不多任何身份都有参试出仕的机会,这是一个进
步,也是台州科举重兴的重要原因。
清代统治严密,科举制度带有深刻的政治内涵。清初,台州因是张煌言、郑成
功的反清活动地区,故更被疑忌。顺治十八年,台州发生两庠退学案,起因于临海
庠生赵齐芳、赵齐隆兄弟积欠数两白榜银,被知府郭曰燧责打,引起府县两庠同学
公忿,纷纷具呈巡道杨三辰要求退学,杨则以“诸生近海,谋且叵测”上告,总督赵国
祚罗织成狱,京审定案,为首水有澜等2人绞,余68人遣戍尚阳堡等地,并令台州停
试三科。这一来一时读书种子俱尽,师资断绝,后继乏人,临海科名更百年绝榜。
其它各县也无不受其影响,虽偶有一二得中,但一任知县,随即罢官。这种情况直
丛 录 · 19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