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2 - 庆元县志(1991-2010年)
P. 232
庆元县志(1991—2010 年)
二年春天再回乡耕种,岁岁年年,周而复始。旧时庆元舟车不通,徒步而行是连接山外世界的唯一方式,
一路上的亭子、廊桥,不仅是菇民歇脚休息、躲避风雨的场所,而且还是他们热食就餐、投宿过夜的免
费旅店。所以,菇民与廊桥有着其他人群所没有的特殊情感,穷困时在廊桥中留宿,一旦香菇丰收、赚
钱发迹,他们也十分乐意捐钱捐物建造廊桥。庆元有古廊桥的地方,几乎都是历史上的传统菇民区,不
少廊桥就是直接由菇民募捐建造起来的。其中,菇民还在竹坪桥、张伯坑桥廊屋上设置“桥床”,供无处
投宿者安身过夜。
此外,菇民离家远赴菇山前要到廊桥上祭拜、许愿,祈求往来顺利、香菇丰收,回乡时也必须到廊
桥上祭拜、还愿。如今,庆元菇民已经不再远赴菇山,但是,春秋时节祭拜廊桥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庆元廊桥与菇民有着无法割舍的内在联系,廊桥是了解研究庆元社会经济历史发展,特别是了解研究传
统菇民生活、香菇经济、香菇文化的重要窗口。
桥田与桥山
庆元廊桥不仅在营造过程中有缘首、董事,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有一种常设的民间组织——董事会,
专门负责桥梁的日常管理、维护、修缮。董事会有的因桥而设,称某某桥董事会;有的因村而立,称某某
村桥董事会,同时负责几座桥的相关事宜。董事会的人数从几人到十几人不等,董事的人选有的是建桥
时缘首、董事的自然延续,有的由民众推举或增补,一般是村里的族长或有威望且热心公益之事的人担任,
董事也叫桥董。
为维持廊桥管理、维护、修缮的长期费用支出,庆元自古以来就有专门的田产、山场,俗称“桥田”“桥
山”。桥田、桥山有的用募捐款项购买,有的由附近的财主、乡绅直接捐赠,捐赠时要立田契山约,捐赠
之后即为桥田、桥山。桥田、桥山由董事会经营管理,所有收入都由董事会用于桥事开支。桥梁的日常
维护修缮有长期的物质经费来源,又有桥董事会负责管理操办,就形成廊桥“永续利用,造福百姓”的
有效运行机制。
光绪《庆元县志》对桥田、桥山有明确的详细记载。其中关于咏归桥就有这样的内容:“道光二年置
买官陂头段内租十把水,道光十年又买大坂洋土名山下垄、又名瓦窑下租五十二把水所有新旧田契,领
粮单一并粘簿交与经理董事吴东垣掌管……(咸丰)八年置买山场一片,坐落魏溪白蒙湾安着,上至岗顶,
下至田,左至坑,右至湾,蓄箓杉树备用。”直接募捐桥田、桥山是八都菊水的同济桥最多,捐田捐山者
达 18 人,共有桥田、桥山 20 多处:“余村耆宾范则兴舍八都黄弄土名军田大租二十四把,土名湾丘大租
十一把,监生范振荣舍余村土名垄口大租四十把……林广增舍杉树山场一处,坐落六都涂坑麻山大湾安
着……”
据有关部门调查,解放初期,庆元一共有 34 座廊桥拥有桥山和桥田,桥山面积 314 亩,桥田面积 265 亩。
1951 年,庆元实行土地改革,所有的桥田都划分给农户。大部分桥山也在土改中“分山到户”,有小部分
得以保留。2010 年,还保留桥山的廊桥有松源镇咏归桥 400 多亩、松源镇金村桥 50 余亩、隆宫乡黄坑桥
15 亩、竹口镇上坑阙下桥 10 亩、屏都镇槎溪桥 23 亩、岭头乡黄 坑村尾桥 10 亩、岭头乡八炉村郎坑桥
10 亩、黄田镇崔家田村村桥 10 亩等。
因为廊桥而建立专门的民间保护组织机构,设置专门的物质、资金来源,在中国的桥梁文化史上十
分罕见,是古代庆元人民的一个创举,它为保护廊桥发挥重要作用。
廊桥与乡村文化传播
在相当漫长的岁月中,地处浙西南一隅的庆元,由于大山的重重阻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
相对滞后。在自然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乡村社会,除必须的生产生活设施之外,公众文化设施十分缺乏。
村里的凉亭、路口、廊桥、寺庙就常常成为传播文化信息、开展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