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4 - 庆元县志(1991-2010年)
P. 234

庆元县志(1991—2010 年)



            为国民党荷地区署驻地,即今月山村)进发。先遣队先头部队到庆元荷地区署驻地举溪村的村尾。他们
            从步蟾桥桥头下水,以溪坎为掩护,蹚着溪水向上游行进,在上游 1000 米的地方进村。位于村尾的是一
            个六角形 3 层碉堡,由县保安团的 1 个分队 2 个班驻守。8 月 27 日晨,村里的群众刚吃过早饭,保卫队
            与大刀会信徒走出碉堡,企图到水口桥(步蟾桥)驻守,不料红军已经进入水口。敌军乱放一阵枪后,
            见红军袭来,急忙退入碉堡内,紧闭大门,也不敢向红军开枪。红军政工人员写了一封说明红军宗旨和
            政策的信,用晒衣服的长竹竿挑给二楼碉堡内的士兵。保安队队长回信说不知道是红军经过此地,冒犯了。
            于是,红军只把碉堡警戒起来,围而不攻。先遣队在举溪部署警戒人员后,战士们有的发动群众分掉土
            豪家的粮食和食物,向群众了解前往庆元县城的路线;有的在村里张贴“欢迎大刀会弟兄们与红军共同北

            上抗日”“打倒土豪劣绅”等宣传标语,标语署名“北上抗日先遣队宣”;有的打扫祠堂、庙宇、廊桥等公
            共场所。当天在举溪宿营。
                 濛淤桥遭遇战 民国 23 年(1934 年)8 月 28 日先遣队后续部队行至濛淤村时,已是午后时分。当
            另一路拦阻红军的丽水保安分处军士队第二队及庆元保安一中队闻报红军冲破保安第一队的布防,已向
            庆元县城前进,就抄小路从石记岱追来。行至濛淤与红军的炊事兵相遇,他们误认对方部队是国民党张
            克部队,便问:“你们是哪支部队的?”当时红军对外也称一、二、三支队,穿灰色军服,红军回答:“是
            第三支队。”保安队看他们挑着炊具,不是战斗部队,就说:“快去报告你们的队长,今天来的不是土匪,
            是红军。你们停一停让我们先走。”恰巧红军炊事兵也背着枪,一看不是自己人,即开枪打死保安队一名
            军官。经一番激战,打得保安队满山乱窜。一时间军帽、刀枪满地。濛淤遭遇战,红军炊事人员击溃保
            安队,缴获枪弹颇丰,还抓了几名俘虏。红军牺牲 2 名战士,多人受伤。扫清沿途堵截之敌,红军于下
            午占领庆元县城。民国 23 年 8 月 30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发布专题
            报道《捷报 抗日先遣队占领浙江庆元》,内容为:“抗日先遣队来电:红军先遣队由穆洋(阳)连日向浙
            江境内挺进,于本月 28 日占领浙江西南的庆元县城。”
                 竹口战斗 民国 23 年(1934 年)8 月 30 日,红军抗日先遣队先头部队与红军侦察部队在后坑桥附
            近遭遇国民党浙保三团及丽水保安警察大队、庆元县保安团。红军军团司令指挥部设在竹口村对面山上(即

            今竹口战斗纪念碑址)。寻淮洲、粟裕等首长亲临阵地指挥。英勇顽强的红军守住正面通道,顶住敌人一
            次次冲锋,至 15 时,战斗达白热化。敌人用迫击炮、轻重机枪开道,连续发起十几次猛烈冲锋,欲一举
            拿下红军阵地,但均被红军击退。粟裕派一师的 1 个连从竹口村头向山角林东侧包抄,形成“凹”字形口袋,
            与瓦窑山阵地连接呼应,扼制敌主力的攻击力。浙保三团团长何世澄以为红军瓦窑山阵地没有碉堡作依
            托,经不起迫击炮轰炸,想争头功,亲自上官山督战,倾全力疯狂进攻,曾一度推进到东山亭,但仍争
            夺不下红军瓦窑山阵地。红军二师抢占东山亭前面的高地,军团首长也从对面山指挥所运动到东山亭指挥。
            此时,敌兵欲进不能,欲退无门。天色将黑,善于夜战的红军组织反击。粟裕趁机派三师 1 个营迂回官
            山西侧敌后,突发进攻,敌猝不及防,指挥所被捣毁。红军又派二师 1 个营从东山亭西侧沿下济溪逆水
            而上,经洋源折向前后岗,直插敌后,突然向敌迫击炮阵地进攻,击垮迫击炮阵地,抢占制高点。敌阵
            大乱,弃枪弃炮逃命者甚众。此战全歼省浙保三团和县保安团。县保安团副团长丁南在战斗中毙命,浙
            保三团团长何世澄潜逃后自杀身亡。次日晨,红军在后坑桥附近山寮活捉国民党庆元县长,缴获迫击炮 2
            门、轻重机枪 10 多挺、长短枪 200 余支及一批弹药物资。从此以后当地百姓将“后坑桥”改称“红军桥”。

            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于 1934 年 9 月 4 日报道这次战斗。
                 奇袭小梅镇 民国 23 年(1934 年)8 月 31 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6000 余人从庆元经龙庆桥进入
            龙泉小梅镇。1935—1937 年,红军挺进师部队多次经过龙庆桥。1947 年 9 月 26 日,以崔上村为根据地
            的中共闽浙边地委游击队 130 多人在陈贵芳、张翼率领下,在崔上等地 200 多名民兵和群众配合下,利
            用敌县特务行动大队调防换防之际,以及当地群众赶墟时机,通过龙庆桥奇袭小梅镇,取得胜利。这一天,
            陈贵芳、张翼、叶风顺、池云宝率领 20 多名游击队员化装成调防的国民党军直抵镇内,张国荣等组织十


            17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