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3 - 庆元县志(1991-2010年)
P. 233
第七篇 庆元廊桥
在过去的庆元乡村社会中,廊桥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公用建筑都无法替代的。寺庙、宗祠虽然屋
宇宽敞,但是有很多的忌讳,不是特殊的日子一般不进行文化活动。凉亭、路口容纳人数较少,而且受
气候等因素影响,也不是十分适宜。廊桥既有比较宽敞的场地,又有廊屋遮风挡雨,还有桥上固定的长凳,
是最理想的文化娱乐场所。虽然廊桥上几乎都有神龛,但它不是正式的寺庙,相应的忌讳也就少了很多。
从史料记载和近年的调查结果来看,庆元现存的古廊桥中,位于村庄内或者村落旁的廊桥都进行过不同
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是乡村文化的“集散地”。
廊桥中的文化娱乐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春节舞灯在庆元乡村十分盛行,有“唱灯”“龙灯”“鱼灯”“狮
子灯”等。正月初五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民间的“灯期”,各个村庄都有 1—2 支舞灯队,要到附近十
里八村的家家户户去表演。无论是本村还是外村的舞灯队,在进村表演之前,必须先在廊桥上表演,村
里的男女老少要在桥上“迎灯”。“迎灯”有两层意思,一是新年伊始讨个吉祥的彩头,二是看灯队的行
头装饰、表演水平如何,为给舞灯队包红包之钱的数量作参考,所以,每个舞灯队在廊桥上的表演最卖劲,
最精彩。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也在廊桥上举行。这天晚上,村中的家家户户都要把
预先制作的灯笼、马灯挂在廊桥上,进行观灯、赏灯、评灯。村里的各种舞灯队也必须当天结束走村进
户的表演,晚上在廊桥上进行最后的演出。各家各户春节没燃放完的鞭炮、花炮,都要拿到廊桥附近尽
数燃放干净。极尽狂欢之后,灯队在廊桥上停锣息鼓,等待来年再结团组队,重起炉灶。村人也要在子
时之前把自己的灯笼迎回家中,任其烛尽而灭,表示“年”已过完,平常的日子开始了。
春节前后,有些村庄还要请戏班在廊桥上演出,而且往往一演就十天半月。虽然戏都是在桥上演给
全村人看,由于出钱“请戏”的对象不同,对“戏”的叫法也不同。有桥田、桥山的廊桥,由廊桥董事
会出钱的场次,叫“桥戏”。由全村人集资请演的场次,叫“大众戏”。由村里的财主、大户出钱的场次,
叫“请戏”。平常,村里财主、富户办喜事时,也会请戏班在廊桥上演戏。老人做寿时请演叫“寿戏”,
儿女结婚请演叫“喜戏”,喜得贵子请演叫“添丁戏”。据考证,庆元的“菇民戏”(又叫“二都戏”)就
是从廊桥上的演出中萌芽,继而形成和发展,成为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地方剧种。
廊桥不仅是乡村的剧场,还是乡村的书场。虽然乡村的灯会、演戏大多选择在廊桥之上,但是类似
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农耕社会过于奢侈,不可能经常举行,最普遍、最常见的娱乐活动是廊桥上的说书,
也叫“讲古董”。村里有两三名相对固定的“讲古董”人,没有报酬,是倍受听众欢迎和尊重的“明星”。
他们讲述的内容大致有《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征西》,以及当地一
些传说故事等。
廊桥是人气最旺的公共场所,村人的是非恩怨、家长里短也会在这里评说、流传;一些家族会议、全
村人的会议在这里召开,村里的大事在这里宣布;村规民约最先贴在廊桥的风雨板上;江湖卖艺者在这里
摆场子,外地来的买卖人生意在这里开张;甚至连“夜哭郎”的纸条也必须先贴在廊屋的柱子上。
第二节 廊桥故事
庆元的许多廊桥都有它的传说故事,有的史书有记载,有的流传在民间。从民国 22 年(1933 年)到
民国 38 年(1949 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军挺进师、闽东独立师和闽北独立师、庆元县委、闽浙
边地委在庆元频繁活动,革命前辈的足迹踏遍庆元的古道廊桥,赋予庆元廊桥红色的神韵。
革命故事
抗日先遣队攻占举溪 民国 23 年(1934 年)8 月 26 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福建寿宁
县硖头进入浙江庆元县境。经龙溪乡荡口、后洋坑、岙里,在小际头冲破大刀会的阻拦后,向举溪村(时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