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4 - 庆元县志(1991-2010年)
P. 334
庆元县志(1991—2010 年)
第五章 香菇文化
庆元菇民在深山老林中劳作,形成一套独特的生活习俗,并创造出独特的语言、习俗,并通过编制
大量充满菇乡风情的歌谣、谚语和富有传奇的人物故事,借以抒发制菇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反映菇民生产、
生活以及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情景,生动朴实。香菇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
第一节 菇民习俗
菇民习俗是一系列菇民生活、生产的风俗习惯,由信仰习俗、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等组成,产生于
剁花法制菇发明的南宋时期,至今已沿袭数百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庆元乡土文化
和香菇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庆元、龙泉、景宁三县的十多万菇民散落在全国 12 个省 200 多个县,菇民在香菇生产阶段虽是个很
分散的小群体,但是他们在外从事香菇生产中遇到种种困难和险境,都能相互帮助共渡难关,这与菇民
的风俗习惯有很大关系。菇民们有着共同的习俗、共同的行业语言——菇山话,这些习俗、语言具有凝聚、
整合、引导菇民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对促进当代香菇发展、栽培技术的保密和菇民之间的团结协作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菇山神坛与菇民家庭香火榜
菇山神坛是菇民上山时在菇寮里供奉菇神的场所。此类菇山神坛大多数由菇寮的主人从家乡带来,
安置于菇棚中央,面向东方开门处。正中是五显灵官大帝。以此为正中,左一是西洋殿吴三公;右一是国
师青田刘伯温;左二是本山福德土地正神;右二是南朝上殿七五大王;左三是右将千里眼国师;右三是左
将顺风耳师爷;左四是年月招财童子;右四是时日进宝郎君。此类菇寮门口一般还有对联及横批。对联内
容基本是“闹天京英雄第一,震地府孝义无双”或“蓬在青山重重进,厂放香菇叠叠生”等,横批一般
为“威震南天”。
菇民春节习俗之采银树
菇民于每年正月初一吃早饭后,就各自到山中采银树。银树是种香菇用的树种,是菇民心目中的发
财树,采树完毕后即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敬祀。
还戏祈福
还戏也就是还愿,是菇民要出门去外地菇山前所做的一项祈福活动。该活动隔年举行一次,具体日子、
时辰由专人选择确定。待吉时一到,便将神庙内的菇神像或香炉抬到村中的祖屋,让菇神“观看”戏班
的傀儡戏表演,祈求保佑来年菇民们有个好收成。这天菇民自愿交钱、粮作为还戏的费用,并要做大量
的米馒头分给大家,以示安福、吉祥。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