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6 - 庆元县志(1991-2010年)
P. 336
庆元县志(1991—2010 年)
和在异乡的人身安全寄托于神灵保佑,在语言上刻意多了些忌讳。另一方面,由于种植香菇是穷困的菇
民们最主要的谋生手段,为保护栽培技术不至于对外泄露,出于维护香菇生产技术和平时活动上安全的
考虑,菇民认为有必要在语言加以保密,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一套独特的菇寮白(或称
蕈山话、山寮话)。
菇寮白是在庆元地方方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其语言、语汇与庆元地方方言基本相同,少有区别。主
要差别在于词义的改变,使之与庆元方言出现较大分歧,致使庆元本地人也很难听懂。菇寮白并非地方
方言的分支,而是属于帮会性的行话。庆元、龙泉、景宁三县毗邻,其他地方语言不甚相同,但所用菇
寮白则完全一致。
菇寮白主要分为五大类。有回避不吉利字眼的词汇,如“挂彩”指“受伤”,“四角”指“棺材”,“赤
汁”指“血”,“老了”指“死”。有保护人身安全的词汇,如“捧铳”指“贼”,“刷去”指“被贼偷窃”,
“苍”指“纸币”,“白田”指“银子”。有生产保密的词汇,如“香老”指“香菇”,“做樯”指“砍菇木”,
“言香”指“采香菇”,“焙香”指“烘香菇”,“香丁”指“小香菇”。有回避鬼神不敢直言的词汇,如“祟”
指“鬼”,“白胡须”指“神仙”,“泥块”指“菩萨”,“高登爷”指“菇神”,“山魈殿”指“主人家”。有
日常生活中不能明说的词汇,如“天”指“饭”,“奏”指“吃饭”,“长长”指“蛇”,“弯”指“柴刀”,“驮
田”指“牛”,“福家”指“客人”,“老登”指“老人”,“尖脚”指“妇女”,“外妮”指“本方人”,“扁棒”
指“孩子”,“地燕”指“狗”,“地野爬”指“鸡”,“滑溜”指“油”,“咸该”指“盐”,“生财”指“花生”,
“九级”指“官”,“王脑”指“帝王”,“八脚”指“跳蚤”。
香菇山歌
庆元菇民世代在深山老林中劳作,创造大量充满菇乡风情的歌谣,以此抒发香菇栽培的苦和乐,反
映菇民生产、生活的情景,风格生动朴实。香菇山歌反映菇民八百多年的制菇历史,用山歌形式传唱菇
民劳作、制菇技术的发明和传承,香菇山歌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较有代表性的有:
遮好樯,劈好山,收拾行囊回家乡。回家乡,插田秧,带回洋钱一两千。一半洋钱买田山,一半洋
钱买布衫。若要明年更发财,多做馍糍去菇山。
快打谷,快劈山,多办柴火去菇山。去菇山,有银担,明年三月转回乡。半担银两买田山,半担银
两买布衫,如要良田千百畈,多做馍糍去菇山。
香菇儿、香菇儿,落雨落雪无好嬉,山上石头当凳坐,林中鸟叫当鸡啼。
香菇谚语(选录)
霜冻多,少做樯;雨水调匀多做樯。
菇樯南北倒,樯身容易烂;菇樯东西倒,添得一年饭。
压绝收,晒半收;遮阳、通风保全收。
一年开衣,二年当旺,三年二旺,四年零散散。
一年雪,三年歇。
山场阳,香菇花又重;山场阴,香菇薄又轻。山地光又实,香菇密又多;山地蓬松松,十樯九是空。
雷雨惊樯空旋转,雨后惊蕈够盘缠。
如要高山香菇多,米楮、红栲、檀香、乌枫来当家;若要低山香菇多,杜英、乌于、楮柴、锥栗来当家。
枫树落叶,夫妻分别;枫树抽芽,丈夫回家。
年情落沙(浓雾),香菇无渣;年情落灰(微雾、轻霜、露、雪天),香菇成堆。
压樯无一寸,晒樯有一半。
上山打拳落山退,香蕈当饭饭当菜。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