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4 - 庆元县志(1991-2010年)
P. 714
庆元县志(1991—2010 年)
第一章 形成及特点
庆元方言保存大量古代汉语的特征(如古八声齐全,无浊音清化现象等),属吴语方言的处衢片区。
庆元方言形成于晚唐时期,吴祎及其家族为避战乱,从京城辗转迁来庆元,带来当时的“普通话”,为庆
元方言的形成奠定基础。由于庆元的地理环境特殊,受外来语种干扰少,故这种“唐宋时期普通话语音”
能历经上千年而基本保持原貌。
第一节 形成
唐代以前,庆元尚属一个待开发地区,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处女地。唐末时,吴祎及其家人避乱来到
庆元之后,庆元社会经济面貌才有显著变化。吴祎,为吴翥之子。吴翥(719—784 年),字明举,号文简,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乾宁四年(897 年),吴祎为避董昌之乱,辗转迁徙到达当时的松源(今
松源镇),并决定在此定居。此后,吴祎及其子孙后代在这块土地上不断开发创业,繁衍生息,逐渐发展
成为一个枝繁叶茂的庞大家族,其后裔遍布全县各地。2005 年 4 月统计资料,庆元吴姓人口共 65525 人,
约占全县总人口数的 1/3,是庆元第一大姓。
吴祎家族既是庆元地方的开拓者,又是庆元文化的奠基者,更是庆元方言的缔造者。由于吴祎家族
世代都在京城做官,他们带来了当时中原一带被称作“中原雅音”或“官话”的官方语言,此后世代相传,
逐渐形成并确立不同于周边地区方音的庆元方言。今天的庆元人所讲的方言,基本上就是吴祎及其家人
带来的当时的京城官话与吴方言的混合物(因吴祎世代都在朝中做官,在吴语区山阴一带也生活了较长
时间)。由于庆元地理环境十分闭塞,“地皆天设之险,野少夷旷之区”“深僻幽阻,舟车不通,名人游历
足迹之所不至”(清光绪《庆元县志》),故受外来语音的干扰相对较少,后来庆元虽然不断有外姓人迁入,
并且带来各个地方的方言,但都没能形成气候,这些晚来的方言很快就被吴姓人的语言所同化。尽管历
经了上千年时间,原始的语音状态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许多唐宋时期的“普通话语音”,就这样一代接
一代地延续下来。
第二节 特点
古音古字多
庆元方言中保存的古音和古字特别多。例如:“吃饭”,庆元方言叫做“咥饭”,这个“咥”,就是古字
(《易·履》“履虎尾,不咥人”)。
“猴子”庆元方言叫作“苦 ”,“苦 ”这个名词,至少在唐代就有——唐张鷟的《朝野佥载》中就有“杨
仲嗣燥急,号热鏊上苦 ”的记述;宋杨万里《无题》诗中也有“坐看苦 上树头,旁人只恐堕深沟”的句子。
还有“镜子”,庆元方言称作“照”,照镜子称“照照”(前字作动词用,后字作名词用)。这个“照”,同
样是古话。这一古语词的来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广雅·释诂》中有“照,鉴也”的释文,明确
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