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2 - 自然灾异志
P. 162
( 三)异雪三例
浙江历史记载异雪共见3例:一称雪气如烟。钱俨《吴越备史》记载唐天复二年(902年)
三月、宋开宝六年(973年)十一月浙北皆大雪,有雪气如烟,其中天复二年之雪又带有苦味。
一称雪有黑色。明景泰元年(1450年)正月,嘉兴大雪二旬,雪中“间有黑花,凝积至丈余”①。
一称雪有红色。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十三日,海宁县下微雪,色赤。朱司礼嘉征作
《炎雪篇》以记之”②。
四、雪灾
浙江在三国至清末的348次降雪记录中,雪灾77次,占22%。北宋前仅记载雪灾3次:
三国吴赤乌四年(241年),江南大范围降雪,鸟兽大半冻饿而死;南朝宋元徽(473—477年)末
年大雪,路上行人绝迹,会稽剡县(辖境相当于今嵊州市、新昌县)乡村比户饥馑;北宋大观四
年(1110年)冬大雪,太湖结冰,冻死柑橘等大批经济果木。南宋时期记载雪灾24次,其中18
次记载皆因雪寒而赈济杭州等军民,尤其是在嘉定十四年至开庆元年(1221—1259年)的39
年间,见有雪寒赈济13次。较大雪灾如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大雨雪,摧倒杭州城墙379
丈;绍兴三十一年正月雨雪异常,杭州也有房屋被大雪压倒,有3.9万多名贫民无救恤而不能
度灾;嘉定二年(1209年)十二月大雪,米价暴涨,城市贫民冻饿死亡不可胜数。元代缺载。
明代记载雪灾14次,以浙北、金衢地区最为严重,景泰元年(1450年)、四年,正德三年(1508
年)、八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三十九年,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二十四年等皆为重雪
灾年份,连续大雪加上奇寒,有禽鸟野兽冻死几尽,有乡村烟火几绝、民饥寒死亡甚众等记载。
雪灾在明末亦加剧社会动荡,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大雪逾旬,绍兴米价暴涨,萧山饥民
纷纷往富家抢劫粮食。清代记载雪灾25次,内全省性严重雪灾9次,出现在顺治十一年
(654年)、十二年,康熙九年(1670年)、十九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嘉庆五年(1800年),
1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等。
清代雪灾尤以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年冬季天灾人祸,被害最酷,从十二月二十六
日起,全省先后大雪数日,各地记载平地雪深有:3尺~4尺浦江、开化,4尺~5尺安吉、慈溪、
余姚、奉化、定海,5尺~6尺嘉善、临安、富阳、萧山、诸暨、上虞、镇海、鄞县、衢州、兰溪;据载,
平地雪深达到1丈的有湖州、长兴、新登、平湖等,而另称富阳山区雪深几数丈,慈溪山林深僻
处达8尺~9尺。时值军旅纷扰,兵匪交织,百姓流亡避乱者多冻饥而死。光绪《兰溪县志》
载,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复连日雨雪,冻更甚。溪涧冰厚尺余,平地雪深六七尺,人不得
行。时贼盘踞邑境,百姓东搬西徙,多栖止山谷间,值此久雪,无处觅食,饥寒交迫,辗转致死
者不堪言状。甫晴霁,贼四出剽掠,百姓闻风,又欲避徙,而山雪未消,妇女倾跌岩壑者甚
① 〔明〕万历《重修嘉善县志》卷十二《灾祥》。
② 〔清〕董含:《三冈识略》卷七,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