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5 - 自然灾异志
P. 165
和浙中西部7℃~9℃,且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长兴最低仅2.3℃,有94%以上的县市出现
严重倒春寒天气,大部分测站皆破历史同期最低气温纪录,全省秧苗、油菜、春茶、蔬菜等普遍
遭不同程度的冷害。
二、夏季低温
夏季低温又称冷夏或凉夏,民谚有“五月不扇扇,早稻空一半”“六月盖絮被,有谷无米”
等,均指夏季低温造成的水稻严重的空秕谷现象。浙江首例典型夏季低温事件见于唐证圣元
年(695年),《新唐书》记载同年“六月,睦州(建德)陨霜,杀草;吴、越地燠而盛夏陨霜,昔所未
有”①。南宋记载农历五月或六月的典型夏寒事件5例,但均与梅汛期连阴雨有关,如乾道六
年(1170年)五月浙北连阴雨60余日,天气寒冷伤稼;庆元六年(1200年)出现“五月亡暑,气
凛如秋”②;“夏常风,当夏而寒”③。时降雨带阻滞江南地区,自浙江至江西、安徽南部及四川皆
发生大范围水灾。明代记载夏季低温6例,有连阴雨天气造成,也出现有夏季降霜降雪现象;除
正统十四年五月八日(1949年5月29日)永康出现一次霜冻记载,其余皆出现在万历年间。据
载,万历五年(1577年)六月,湖州连雨,寒如冬;万历十七年,湖州夏雪;万历二十九年六月,富阳
山中飞雪成堆,杭州深山中亦然,是年夏寒至七月始热;万历三十一年六月,诸暨又出现大寒飞
雪天气,人穿棉衣。如果以上文献记载尚存在需要进一步考证问题,那么据《味水轩日记》记载,
反映的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嘉兴地区“自大暑至立秋,每日大东南风,天气常如八九月,亦然
十年未有事也”④等天气状况,则提示是年盛夏确实存在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现象。
清代有关夏季低温记载23例,内农历五六两月骤然出现降雪现象12例,记载低温阴雨5
例、夏寒6例;主要集中于17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这两个时段,分别占总次数的26%、61%。
其中,典型事例有:顺治九年六月初九日(1652年7月14日),海宁“飞雪,大寒”⑤;嘉庆二十
五年(1820年)六月,慈溪的寒冷一度达到可穿皮衣程度。尤其是道光十一年(1831年)始,浙
北连续3年出现夏季低温,同年六月嘉善县寒甚,民间有言天飘雪花;道光十二年五月,嘉善、
平湖皆持续寒冷天气;道光十三年夏,湖州阴雨无暑,致稻谷空秕率大增,时有诗称:“今年三
伏天不热,阴雨连绵少晴日。低田杭稻熟已迟,那更飘飘半无实。岂知秋分前十日,严霜一夜
飞山头。老农朝来泪不止,忍见嘉禾冻将死。”⑥此后,道光十九年、二十八年,咸丰九年(1859
年),同治六年(1867年)、七年,光绪二年(1876年)、三年、七年、九年、十四年、二十九年皆出
现夏季低温,记载典型的情况有“时当伏暑,气若深秋”⑦、“寒如初冬,有衣裘者”⑧等,浙北杭
① 《新唐书》卷三十六《五行志》。
② 《宋史》卷六十二《五行志》。
③ 〔宋〕马端临辑:《文献通考》卷三〇六《物异考恒风》。
·
④ 〔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二,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页。
⑤ 〔清〕管庭芬:《海昌丛载》卷四《祥异》。
⑥ 民国《南浔志》卷二十八《灾祥》,引诗。
⑦ 浙江巡抚李瀚章奏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
517 页。
⑧ 〔清〕光绪《黄岩县志》卷三十八《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