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4 - 自然灾异志
P. 164
一、春季低温
春季严重低温常导致“秧烂麦死”,向来称作一年农功起首的第一倒霉之事。浙江春季霜
雪和低温连阴雨等记录在南宋时期始见密集,其中严重冷害事件5次。绍兴五年(1135年)
和绍兴三十一年,浙北出现春季低温阴雨,皆持续至5月中旬,损坏蚕、麦甚多。乾道元年
(165年)遭遇南宋时期最严重的春季冷害,低温连阴雨自苏南直至浙南的温州,灾连九郡,
1
春种皆败,蚕、麦失收,饥馑流亡者无以数计。次年及绍熙元年(1190年)春,持续低温阴雨至
5月初,杭嘉湖地区蚕、麦歉收。明、清两代的春季低温除多霜雪灾异之外,冷害严重的年份
有: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衢州府因春雪连宵,淫雨数月,大小麦淹没,米价暴涨至每石银
一两八钱。清乾隆六年(1741年),浙北自春至初夏阴雨连绵,天气寒冷,豆麦歉收,杭、嘉、湖
三府蚕丝减产六成;乾隆十八年,全省春季特别寒冷,麦类成熟期推后,继为淫雨损害,迟割麦
田均减收四成;乾隆二十年,浙北春寒,阴雨连绵,蚕桑受伤,小满节气前又骤热,损坏更多,蚕
丝普遍歉收,该地丝贩与外省洋商争相收购,丝价昂贵倍于往年。嘉庆十年(1805年),浙北
春寒多雨,麦大损,蚕丝仅三分收成。光绪四年(1878年),全省春寒,多雪久雨,不仅耕田播
种失期,下地种子也多腐烂等;光绪二十六年,浙北春寒阴雨尤甚,杭州城中河水骤涨3尺,水
漫河沿,阻遏行人。民国时期在民国14年(1925年)、0年、26年、30年、35年皆出现严重春
2
寒天气;民国38年4月上旬,温岭县低温连阴雨,不时夹有雪珠和冰雹,大田豆、麦皆遭低温
阴雨摧残,致收成大减。
春季低温作为灾害性天气,经现代气象观测,确定农业气象指标为:3月下旬至4月,日
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小于或等于11℃,并伴有阴雨天气。出现概率南北差异明显,浙南地
区为4年~5年一遇,浙北则平均每年1次,持续时间多数介于4天~7天。其中,出现在清
明前的春季低温又称春寒,清明后称倒春寒,对春季农业生产有不利影响。
1951—2010年,出现全省性倒春寒14次。1953年、1955年、1963年、1964年,倒春寒天
气皆对早稻育秧及春花作物带来不利影响。1965年,低温阴雨严重,4月11日黄岩最低气温
降至4.3℃,烂秧有达十之三四。1972年4月初,受强冷空气影响,全省持续低温阴雨7天,
冻死许多秧苗。1976年4月上旬,全省平均气温偏低,为3℃~4℃,加上阴雨寡照,温州、丽
水地区秧苗和春花作物大部烂损。1980年清明后,气温尤低,4月13日浙北下冰粒,14日杭
州最低气温降至3.9℃,5日大部地区平均气温仅8℃~10℃,全省出现大面积烂秧。1982
2
年、1984年的倒春寒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烂秧。1987年4月11日,寒潮袭境,24小时降温达
10℃以上,此后各地出现持续3天~5天低温阴雨天气,日平均气温皆降至10℃以下;全省受
灾春粮460万亩,有18万亩基本无收,损失粮食4.1亿斤、油菜5800万斤;黄岩县山区烂秧
率达90%;丽水地区海拔300米以上小麦10万亩、马铃薯9万亩受严重春寒及倒春寒影响,
损失粮食3.5万吨。1993年,倒春寒对早稻育秧及春花作物造成一定影响,4月25日尚有寒
潮侵袭浙北地区。1996年4月1—5日、9—15日出现两段春季低温,日平均气温低于11℃的
天数,浙北达12天~13天,浙中南9天~11天,为历年罕见;全省各地出现程度不等的烂秧,
以浙南地区较重。2010年4月12日冷空气袭境,13—16日全省平均气温8.8℃,其中,浙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