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6 - 自然灾异志
P. 166
嘉湖地区蚕丝产量减收5成~7成,浙南温州也同样受低温危害。
民国时期出现两次夏季低温危害,一为民国8年(1919年)5月31日,昌化遭遇初夏大
霜,冻死麦禾;一为民国30年浙北梅汛期多雨而凉,天气至三伏不热,分水等县水稻冷害,湖
州因灾减收粮食2成~7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农业气象服务要求,根据早稻幼穗分化时段对低温的敏感性,
制定浙江夏季低温冷害指标,亦称五月寒,即5月下旬至6月中旬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
气温小于或等于20℃,或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17℃的天气。1966年下旬,金华低温,早稻
受损;1972年6月上旬,金华连日最低气温皆在17℃以下,致早稻大面积空壳;1973年5月
19—25日,全省大部地区日平均气温连续7天小于20℃,最低气温降至17℃以下;6月3—6
日的平均气温又低于19℃;早稻遭严重冷害,发生大面积翘稻头,江山县减收粮食1000万千
克,永嘉县减收2000万千克,金华早熟秈稻空壳率40%以上。1981年5月21—23日、6月
1—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全省早熟品种水稻受冷害,减收粮食20万千克。1982年5月下旬
及6月上旬,金华出现最低气温17℃以下有两次过程,早稻大面积空壳。1988年5月27—29
日、6月7日两次低温,金华中熟早稻结实率明显下降。2000年梅汛期连降暴雨,气温持续偏
低,全省冷害以龙泉、泰顺最严重,自6月9日始,连续6天~7天的日平均气温皆在20℃以
下,导致早稻空秕谷大幅增加。
三、秋季低温
秋季低温为制约浙江秋粮生产的主要气象因子,自明代以来渐趋突出,但记载皆以霜灾
为主。比如,明嘉靖九年(1530年)、十年,秋霜早降,金华、庆元、泰顺等县晚禾失收,民大饥;
万历十七年(1589年),武义县遭严重霜害,蔬禾大损;崇祯六年(1633年),遂昌县八月严霜,
岁大歉。清代秋季低温冷害记载亦以霜冻为主要内容,冷害频繁时段在顺治六年至十二年间
(649—1655年)为7年四遇,乾隆四十九年至五十四年间(1784—1789年)6年四遇。对杭
1
嘉湖地区的影响,轻者折损晚稻结实率和米质,重则稻、棉全荒。嘉庆十二年(1807年)秋季
低温,时称“湖州府乌程、归安、德清三县田亩向来全栽晚禾,内有种植较迟者。今年九月初
十、十一(10月10日、11日)等日风雨之后,天气骤寒,兼降微霜,其最迟之稻正在含浆,忽被
雨、霜,不免收成稍薄,各田实有颗粒不甚饱绽及半瘪空壳之处。然止通县田亩十分中之一二
分,其余收成俱七、八、九分不等”①。而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秋季低温给浙北包括太湖流
域农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秋分前十日(9月13日)有较强冷空气过境,湖州山区一夜霜寒,
已出现稻禾冷害;此后两浙多凄风冷雨,九月复遭猛雨严霜,淫霖至冬不休,棉铃萎落,谷穗空
稃;斗米涨至五六百钱,贫民以榆皮蕨根为食。直至清末,随秋季冷空气活动盛衰,各地低温
冷害事件时有所闻。民国时期较严重的秋季低温见于民国24年(1935年)湖州,是年中秋夜
遭强冷空气侵袭,降雹又下雪,接连两天西北风,田禾被冷风吹萎,无收。
① 清浙江巡抚安泰奏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
357~3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