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3 - 自然灾异志
P. 163
众”①。清末多雪灾,又自光绪十八年(1892年)全省性大雪灾后,向来温暖少雪的浙南瑞安县
于光绪二十五年、三十年、三十一年下大雪,天气极冷。
民国时期较大雪灾7次,出现在民国3年(1914年)、年冬季,民国5年12月,民国7年
4
1月,民国19年1月,民国19年和20年冬季,民国31年12月,民国34年2月。其中,民国
19年12月奉化大雪,平地积雪4尺~5尺,山中有深达1丈;民国34年2月台州连续大雪,
黄岩、温岭积雪没胫,次年早稻大歉,时称10多年未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浙江省出现较大雪灾11次,见于1961年2月、1964年2月、
1970年3月、1972年2月、1976/ 1977年冬季、1984年1月、1984/ 1985年冬季、1991年12
月、2004年12月、2005年3月、2008年1—2月。其中,1976/ 1977年冬季全省降雪频繁,从
1977年1月1日至2月14日出现4次连续性大雪,最大积雪深度47厘米,安吉、金华、东阳
等测站降雪日数26天,天目山和括苍山达66天、45天,浙北和浙西北积雪1个月以上,造成
极端冷冬事件。1984年1月,浙西北地区连遭3场雪灾,继之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降雪天气
最多的冬季,从1984年12月18日开始下雪,27天出现6次大雪过程,至1985年2月13日
终止,嵊州降雪日数达32天,而天目山和括苍山分别降雪69天、48天。2004年12月、2005
年3月大雪,皆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发生的明显雪灾,全省直接经济损失分别达5.78亿元、
14.4亿元。2008年1月13日至2月20日出现持续39天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其间2月1
日暴雪,杭州市最大雪深27厘米,浙北和宁波、绍兴三地积雪普遍超过20厘米,浙西北山区
有达60厘米者,浙北大部地区的积雪深度皆达到50年一遇的程度;时值春节运输高峰期间,
交通阻塞,全省有69.18万人次为冰雪所困,直接经济损失174.3亿元。
第 四 节 低 温 冷 害
低温冷害指喜温农作物在生育期遭受的低温损害,具体灾损程度与天气状况、农作物品
种、耕作制度和植保措施等有关,以低温兼连阴雨天气的危害尤为严重。首例连续低温冷害
事件见于3世纪,《晋书》载:“吴孙皓时,常岁无水旱,苗稼丰美而实不成,百姓以饥,阖境皆
然,连岁不已。吴人以为伤露。”②伤露为低温冷害的一种古代说法,有别于霜冻。反映三国
吴元兴元年至天纪四年间(264—280年),浙北及太湖流域地区经常遭遇冷害,造成农作物大
面积失收。历代因连年低温冷害导致的严重饥馑事件并非偶见,如明嘉靖元年至四年
(522—1525年)缙云县“禾皆白漂,斗米百钱”③。根据现代农业生产情况,低温冷害分春、
1
夏、秋季3种类型。
① 〔清〕光绪《兰溪县志》卷八《祥异》。
② 《晋书》卷二十七《五行志》。
③ 〔清〕康熙十年《缙云县志》卷九《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