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4 - 自然灾异志
P. 184
但浙江历代见于冬半年增水强烈的海溢潮灾记录并非少数,皆与温带风暴潮有关:宋嘉
定六年(1213年)十二月,余姚县大风,海潮损坏塘堤,灾及8个乡。元泰定四年(1327年)正
月,盐官潮水大溢,坏海塘2000余步;二月风潮大作,又损毁捍海小塘,坏州郭4里。明成化
十二年(1476年)二月,海宁潮水横溢,冲圮堤塘。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春,杭州潮水甚旺,
东南大风不时猛作,潮势汹涌。民国31年(1942年)冬雨连潮,12月15日起大风雨不停,海
潮泛溢,宁波新江桥外滩马路淹没,招商码头附近水深没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海洋观测预报事业不断发展,建立了海洋灾害预警服务
系统,对温带风暴潮的认识亦逐步积累,典型灾异过程事例两次。
2007年3月5日发生温带风暴潮:3月4—6日,北方一股强冷空气南下,在南部有一低
压带存在,同时在日本海上有一移动缓慢、强度较强的低压,受两者影响,气压梯度在我国东
南一带堆积,加上不断有补充冷空气持续南下影响,舟山一带出现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的偏
北大风。受该冷空气影响,舟山沿海出现强温带风暴潮过程,持续时间1天左右,岱山海洋站
最大增水值79厘米,小衢山海洋站高潮位上增水55厘米左右,定海潮位站最大增水值67厘
米。虽然3月天文潮处全年相对较低时段,但这次风暴潮过程恰逢天文大潮汛,同时岱山增
水最大值刚好出现在天文高潮位上,造成温带风暴潮超出警戒潮位13厘米;定海站出现超出
警戒潮位22厘米的高潮位。
2010年10月25日温带风暴潮:该日北方有一股强冷空气南下,同时在南部有1014号热
带气旋“暹芭”活动,受两者共同影响。气压梯度在东海堆积,导致浙北海域出现持续时间超
过48小时的偏北大风。此次温带风暴潮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是杭州湾沿岸和浙江北部
沿海,多个验潮站时测潮位均比正常潮位偏高100厘米以上,其增水幅度已达中等台风风暴
潮级别。此次温带风暴潮过程对浙江海岛和沿岸地区居民的生活造成较严重的影响,海水入
侵和倒灌造成宁波镇海、舟山定海和沈家门部分沿岸地区出现漫滩和内涝等险情;舟山海滨
公园原本供市民休憩和远眺的观海平台被海水包围,镇海渔船码头的水产品被潮水淹没,镇
海沿江路居民小区由于海水从下水道倒灌,发生严重内涝。
第 二 节 赤 潮
赤潮是海洋浮游植物等暴发性繁殖或聚集造成水体变色的异常现象,常见海水呈红色或
砖红色,兼有绿色、黄色、红棕及棕色等,沿海渔民俗称铁锈水、臭水、牛粪水,由不同赤潮生物
引起。按生物种群分无毒、有毒、有害三大类型,有毒赤潮指海水中毒藻分泌的毒素超标,有
害赤潮对人无毒,但对鱼类及无脊椎海洋动物能造成伤害。20世纪80年代之前,浙江海域
罕有赤潮出现,此后逐渐增多。90年代后期渐趋频繁,赤潮暴发季节不断提前、持续时间加
长、影响海域扩大、有毒有害藻类生物渐次增加,为海洋生态环境的一大变化。2009年在东
海发生的赤潮次数和面积,分别占中国海域赤潮的63.2%和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