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8 - 自然灾异志
P. 188

岛、南麂列岛等海域为高发区,发生的赤潮次数和面积占全省的60%~70%,有毒赤潮次数



                                及有毒面积占92%~94%。主要藻种为米氏凯伦藻、具齿原甲藻、夜光藻、中肋骨条藻等,并



                                发生复合性赤潮。海域在是年出现赤潮之早,为以往所未见,在象山港峡山网箱养殖区以西


                                海域,1月6日即发生15平方千米的具槽直链藻赤潮。而是年赤潮结束期亦较晚,8月27日



                                在南麂的后麂、国姓岙等海域尚出现20平方千米的柔弱根管藻赤潮。


                                         2007年共发现赤潮40次,其中监控区发现5次,累计发生海域8500平方千米。计有毒



                                赤潮3次,累计海域315平方千米。高发区出现在舟山海域、渔山列岛—韭山列岛等海域,主



                                要藻种有中肋骨条藻、东海原甲藻、扁面角毛藻和米氏凯伦藻等。以上海域的赤潮次数、面积



                                分别占全省的65%和79%。往年赤潮主要集中在5月、6月暴发,而是年在5月、6月、7月、8


                                月均有发生,其中7月为多发月份。赤潮结束期比2006年更晚,9月29日在韭山列岛以东海


                                域出现中肋骨条藻赤潮,持续到10月3日才消散。



                                         2008年共发现赤潮29次,累计发生海域10725平方千米。其中有害赤潮4次,累计发生



                                海域347平方千米;超过1000平方千米赤潮3次。高发期集中在5月,以舟山和温州海域为


                                高发区。引发赤潮的浮游生物达12种,包括浮游动物红色中缢虫,主要赤潮藻为东海原甲



                                藻、米氏凯伦藻和中肋骨条藻等。发生时间和生物种群皆相对集中,5月出现赤潮17次,占



                                全年的59%。主要赤潮生物为东海原甲藻,计引发赤潮12次,占全年总数的41%;内有3次


                                达1000平方千米的大赤潮,均由该藻引发,主要分布在渔山列岛至东福山岛、舟山朱家尖至



                                花鸟山一带海域,累计赤潮面积5850平方千米。东海原甲藻赤潮在朱家尖海域自5月5日



                                至6月4日,持续31天;在大陈海域从5月15—31日,持续17天。


                                         2009年共发现赤潮24次,累计发生海域4330平方千米。其中有害赤潮9次,累计发生



                                海域230平方千米;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大赤潮1次。多数赤潮发生在沿岸海域,面积亦不


                                大。但2009年1月7日在象山港海域即出现中肋骨条藻赤潮,一直持续到1月13日消亡。



                                高发期分两个时段,第一段出现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计发生赤潮11次;第二段为6月,计



                                发生赤潮8次。以舟山海域次数最多、面积最大;宁波海域发生次数最少,但面积仅次于舟


                                 山。主要赤潮藻种有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赤潮异弯藻、东海原甲藻等9种。有害赤潮生



                                物增加,除米氏凯伦藻外,是年发生2次由赤潮异弯藻引发的有害赤潮。


                                         2010年,共发现赤潮22次,累计发生海域3682平方千米。其中有害赤潮2次,累计发生



                                海域23平方千米,超1000平方千米赤潮1次。首次赤潮发生早,1月14日在象山港海域即



                                 出现由中肋骨条藻引发的赤潮。除该藻外,全年主要赤潮生物有东海原甲藻、米氏凯伦藻、红



                                色中缢虫、多纹膝沟藻和锥状斯氏藻等6种。东海原甲藻赤潮集中在5月暴发,共发生12


                                次,发生次数和面积分别占全年的55%、80%。持续时间较长,有8次赤潮持续10天以上,其



                                 中大陈海域的一次赤潮长达24天。全年计有16次赤潮侵入海水养殖、滨海浴场等敏感海


                                域,赤潮影响比例明显上升。





                                          三、赤潮事件





                                          浙江沿海是中国赤潮发生频率最高海域之一,包括北纬27度10分~29度30分,15米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