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6 - 自然灾异志
P. 186

(五)外来有害赤潮生物





                                         随着海事活动不断频繁,有害赤潮生物进入浙江海域的途径增加,如2006年宁波口岸随


                                机抽检的52艘国际航行船舶的压舱水样品显示,85%以上的压舱水至少可以检出一种以上



                                 的浮游生物,最多16种,其中检出外洋种4种,有14种与赤潮发生密切相关。至2010年,浙



                                江海域除发现米氏凯伦藻外,记录的外来浮游生物种有:硅藻门新月圆柱藻(Cyclindrotheca


                                closterium)、微缘羽纹藻(Pinnularia  viridis)、力格直链藻(Melosiar  cancellate)、洞刺角刺藻



                                 (Chateocerosconcavicornis)、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icatissmis)、笔尖形根管藻(Phizosole-


                                nia  styliformis)、旋链角刺藻(Chateoceros curvisetus)等;甲藻门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



                                drium catenella)、微形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多甲藻(Perdinium peradiforme)


                                等。其中,链状亚历山大藻具有较强毒性,能产生麻痹性贝毒,食用被该藻毒侵染的贝肉,可



                                致人死亡;微型原甲藻能分泌腹泻性贝毒,食用该藻毒侵染的贝肉,往往致人腹泻,在赤潮浓



                                度下该藻对海洋幼贝具极大杀伤力。





                                          二、时空变化与生物分布







                                          (一)赤潮时空变化





                                         赤潮主要发生于晚春、夏秋季节。浙江近代首例赤潮记录见于民国22年(1933年),出



                                现在台州、象山石浦海域,最大影响面积10平方千米,由夜光藻和骨条藻引发。此后稀闻。


                                至20世纪80年代,海洋赤潮皆保持较低状况,共发生19次8100平方千米;90年代上升为



                                66次,累计面积1.5万平方千米;21世纪以来,赤潮骤增,2000—008年,发生次数达到371
                                                                                                                                                               2

                                次,累计影响覆盖海域达13.6万平方千米。



                                         全省海域1981—2008年共记录赤潮455次,累计影响15.9万平方千米;年均16次,每



                                年涉及海域5675平方千米;1990年、2000年和2004年为其间的3个峰值年份,赤潮发生面


                                积分别达1.3万平方千米、2.6万平方千米和3.1万平方千米。历年赤潮发生频率皆以舟山



                                海域最高,共出现201次,累计7.7万平方千米,分别占全省总数的46%和50%;其次为宁波


                                海域,发生赤潮90次,温州海域87次;以台州海域发生赤潮最少,仅记录55次。但全省历年



                                赤潮累计面积最少的区域为温州海域,该海域一般赤潮规模较小,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大面



                                积赤潮只发生过1次,为2004年5月苍南大渔湾赤潮,而台州海域同期发生大面积赤潮达14


                                次。



                                          浙江沿海的赤潮高发区域在舟山海域,分布于环嵊山—中街山—朱家尖连线的附近区



                                域,该线以东为大面积赤潮高发区,该线以西发生的赤潮面积一般较小。宁波海域的大面积


                                赤潮都发生在韭山列岛—渔山列岛区域,但发生次数最多的为象山港海域。台州大面积赤潮



                                多数发生在大陈岛附近海域,赤潮高发区从20世纪90年代的三门湾逐渐转移到21世纪初



                                期的大陈岛附近,同时在温岭石塘附近亦呈逐年增多趋势。温州海域赤潮高发区一直都在南


                                麂列岛附近,2008年在洞头列岛附近养殖区也呈高发趋势。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