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9 - 自然灾异志
P. 189

等深线以西的浙中、南部近岸海域;以及北纬29度30分~31度20分、东经122度40分以西



                                  的舟山渔场(含浙江北部)近岸海域,1980—2010年发生多起较大规模的赤潮事件。



                                           1981年6月16— 19日和8月15— 16日在渔山岛近海域发生夜光藻赤潮,生物密度


                                  1.9×10  8个/ 立方米,海水呈红色,发臭。



                                          1982年8月20日在普陀东北海域发生夜光藻赤潮,生物密度1.0×10  8个/ 立方米,海水


                                  呈红棕色,具黏性。



                                          1986年5月24—26日在石浦以东175千米海域发生夜光藻、角藻赤潮,海水呈橙红色。



                                  生物密度为:夜光藻0.8×10  8个/ 立方米~5.8×10  8个/ 立方米,角藻1.2×10  9个/ 立方米,


                                  危害面积700平方千米,海洋生态系统受严重影响。6月7—8日在长江口外枸杞岛海域又发



                                  生橙红色夜光藻赤潮。


                                           1987年8月14日前后,枸杞岛海域发生夜光藻赤潮,造成养殖海湾扇贝大量死亡,未分



                                  笼养殖的大小鲍鱼全部死亡,岩礁上的部分野生贻贝也因之死亡。



                                          1989年赤潮灾害严重,长江口、舟山群岛北部、嵊山岛附近海域以及东矶列岛、檀头山、


                                 南田岛、韭山列岛、三门湾口等海域均发生赤潮,尤其是7月13日在舟山群岛暴发的骨条藻



                                  赤潮,生物密度10  9个/立方米,危害面积达1000平方千米。



                                          1990年沿海赤潮18起,面积达2000平方千米,多呈斑点状、条带状分布,颜色有乳白、淡


                                  绿、暗红、红褐、粉红、棕红、鲜红等,由夜光藻、骨条藻、肋骨条藻、原甲藻等引发。最大一次赤



                                  潮5月10日在台州列岛—六横岛—桃花岛海域出现,长度120千米~130千米,宽度60千



                                  米~70千米,面积超过7000平方千米。


                                          1991年沿海赤潮24起,多集中在绿华岛、嵊山、南麂岛等海域,以7月、8月最盛。呈条



                                  带状分布,总面积288平方千米,以乳白、橘红、褐色和酱红色为主,由裸甲藻、夜光藻、骨条藻


                                  等引起。



                                          1995年7月,舟山外侧海区出现中肋骨条藻赤潮,海水呈暗褐色,并带有黏液,生物密度



                                  高达5.4×10  9个/立方米~1.0×10  10个/立方米。


                                          2000年5月,沿海陆续出现赤潮,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皆历年罕见,影响范围从浙北



                                  海域、舟山渔场、象山港、台州海域到温州海域,历时近一个月,其中最大一次赤潮面积达


                                  5800平方千米。主要由海洋原甲藻、多甲藻和尖叶原甲藻引起,生物密度1.01×10  3个/立方



                                  米,且带有较大毒性。



                                           2003年5月25日至6月17日,南麂岛周围海域赤潮持续24天,最大面积800平方千


                                  米,赤潮优势藻种为具齿原甲藻。



                                          2004年5月15日,中街山海域发生赤潮,面积2000平方千米,主要赤潮生物为具齿原甲



                                  藻;26日,苍南大渔湾以东海域赤潮,面积1000平方千米,亦由具齿原甲藻引发。6月29日,


                                  舟山虾峙岛至台州列岛以南海域出现赤潮,影响海域2000平方千米。



                                           2005年5月30日至6月7日,南麂列岛周边海域发生的米氏凯伦藻赤潮,造成养殖鱼类



                                  和贝类大量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970万元。6月8日,南韭山列岛海域赤潮,最大面积2000


                                 平方千米,由米氏凯伦藻、具齿原甲藻等引发;13日,嵊泗至中街山列岛海域发生赤潮,最大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