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7 - 自然灾异志
P. 187
综合全省赤潮观测记录,大面积赤潮多数发生在远岸岛屿海域,如台州列岛、中街山列岛
附近海域;赤潮高发区多邻近海水养殖海域,如象山港、大陈岛附近海域两个明显特征。但也
有两个区域并不符合这些规律,一是南麂列岛属远岸岛屿,但周围海域出现大面积赤潮的记
录并不多见,一般皆小面积发生,然出现次数较多,其赤潮发生特点与近岸养殖区类似;二是
温岭石塘附近,该区域虽为近岸海域,但附近并无大面积海水养殖,而出现赤潮的频次并不低
于近岸养殖区域。
(二)赤潮生物分布
多数赤潮由单一藻种所致,并随海洋环境变化演替。浙江近岸海域的赤潮,一般在早春
由硅藻类始发赤潮,以骨条藻为主要品种。此后随海水温度升高,硅藻类赤潮消散,甲藻类赤
潮暴发。引发大规模甲藻类赤潮的主要品种为东海原甲藻,每年几乎在相近时间段和相近海
域重复出现,且常伴有密度较高、毒性较大的亚历山大藻。比如,2004年5月在舟山海域,亚
历山大藻细胞密度超过103个/ 立方分米的面积达到400平方千米。甲藻类赤潮消散后,海
洋浮游植物生境复被硅藻类占据。全省沿海2002—2010年赤潮藻种类发生多次变化。
2002年共发现赤潮29次,累计发生海域5000平方千米,其中赤潮监控区出现6次。发
生时段集中在5—6月,以舟山岛、象山港、台州沿海为高发区域。各海区的赤潮生物主要有
甲藻类的具齿原甲藻、亚历山大藻和夜光藻等,硅藻类的中肋骨条藻、聚生角刺藻等;另外,原
生动物红色中缢虫在中街山列岛和象山港海域形成小面积赤潮。
2003年共发现赤潮46次,累计发生海域7000平方千米,其中赤潮监控区发现10次。象
山港、宁波和舟山海域为高发区。主要赤潮生物有甲藻类的具齿原甲藻、亚历山大藻等,硅藻
类的中肋骨条藻、聚生角毛藻等。全年赤潮呈高发期集中、持续时间长、发生面积大、区域密
集、有毒藻类增加等特点。高发期集中于5月、6月,最长持续日数22天;计发生100平方千
米以上赤潮9次,发现有毒赤潮10次,主要藻种为夜光藻、塔玛亚历山大藻、长崎裸甲藻、微
小原甲藻和米金裸甲藻等。
2004年共发现赤潮38次,累计发生海域1.6万平方千米,其中赤潮监控区发现7次。舟
山岛、渔山列岛、大陈岛、南麂列岛等海域皆为高发区,主要赤潮生物有甲藻类的具齿原甲藻、
红色赤潮藻。呈高发期集中、持续时间长、发生面积大等特点,有由沿岸海域向近海区、海水
养殖区、海滨浴场、自然保护区等敏感海域扩展,由单一藻种向多藻种赤潮发展等趋势,局部
海域还新生有害赤潮藻种,如米氏凯伦藻等。
2005年共发现赤潮22次,其中赤潮监控区发现11次,累计发生海域1.3万平方千米,高
发区为舟山岛、南麂列岛、台州近岸海域。赤潮优势种为具有毒性的米氏凯伦藻,无毒性的具
齿原甲藻、中肋骨条藻等,并形成复合性赤潮。计有毒藻种单一或协同引发的赤潮达10次,
累计面积近1 万平方千米。其中一次赤潮面积超2000 平方千米有3 次,最长持续时间
18天。
2006年共发现赤潮33次,其中赤潮监控区发现9次,累计发生海域9100平方千米。有
毒藻种单一或协同引发的赤潮10次,累计面积5400平方千米。舟山岛、渔山列岛—韭山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