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5 - 自然灾异志
P. 185

一、赤潮生物





                                           造成赤潮的主要生物为各种浮游植物,尚有属于原生动物的红色中缢虫及细菌等。浙江


                                  海域赤潮多数由中肋骨条藻、夜光藻、东海原甲藻等造成,此3种藻类占历年赤潮种的80%



                                  以上。进入21世纪以来,夜光藻类赤潮减少,代之以米氏凯伦藻,与以上2种藻类组成浙江


                                  海域赤潮主要肇事种,引发的赤潮占总次数的47%。





                                           (一)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中肋骨条藻分布极为普遍,系广温、广盐性赤潮藻类的典型代表,从外海高盐水系到沿岸



                                  低盐水系,甚至在半咸水中都有分布,以沿岸海域最多。每年4—8月,在浙江近海域均有检


                                  出记录,无毒性。但无毒赤潮生物种群庞大,藻类消亡过程需要耗去大量水中氧气,往往导致



                                  鱼类等海洋生物缺氧而窒息死亡,因此同样对海洋生态存在一定的危害。





                                           ( 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东海原甲藻为广布性耐污赤潮藻种,从舟山到温州海域的多次赤潮生物检定中,均检出



                                  该藻,在全省海域除近岸高泥沙水域外,皆有存在。生长适温范围16℃~23℃,而赤潮暴发


                                  时水温17℃~20℃,故繁衍极盛时期主要在春季,并往往引发特大赤潮。2008年在浙江海域



                                  大暴发,发生东海原甲藻赤潮12次,占全省赤潮总数的41%;其中11次发生在5月,有3次



                                  赤潮皆超过1000平方千米,分布范围包括渔山列岛至东福山、朱家尖至花鸟山一带海域,累


                                  计影响海域面积5850平方千米。





                                           ( 三)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米氏凯伦藻为新侵入的赤潮藻种,属裸甲藻目,凯伦藻属,藻体单细胞,营游泳生活。能



                                  分泌溶血性毒素和鱼毒素,对鱼类呼吸系统具有刺激作用。该藻自2004年6月下旬在南麂


                                  岛火棍岙、三盘尾附近海域首次发现以来,每年5—6月从舟山海域到温州海域均有检出,成



                                  为进入21世纪以来影响浙江海洋生态环境的危险赤潮藻类生物。





                                           (四)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





                                           夜光藻属广布性且耐污的海洋赤潮藻种,在富营养化的海区繁殖尤盛,大量密集时使海


                                 水变为粉红色,为引发东海赤潮的主要藻类生物。夜光藻具发光特性,会使海洋在夜间呈现




                                 诡异荧光,故浙江古代有关海洋赤潮事件,唯夜光藻为唯一记载。比如,元延祐五年(1318


                                  年)浙北海潮暴涨,夜有火光熠熠;明正德七年(1512年)七月海溢,漂没庐舍人畜,夜间海面


                                 磷光闪烁。万历三年六月初一(1575年7月8日)夜,上虞、余姚海溢,海面有火光,漂没田庐;



                                  海水冲入上虞城河,以杖击水,水有火光闪烁。时称其异为“火沴水”。崇祯元年(1628年)七


                                  月,海潮溢,海水自海宁灌入桐乡,一夕水涨3尺,河流变为咸水,因含大量夜光藻,夜间水面



                                  明如火光,人皆惶惑。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