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8 - 自然灾异志
P. 278
及八乡,重者颗粒无收;嘉善、平湖两县晚稻螟害,白穗遍野,灾情奇重。民国9年9月,温岭
县虫灾水稻3.2万亩。民国10年,淳安、遂昌两县小麦锈病流行,颗粒无收。民国12年,嘉
兴地区三化螟为害严重。民国17年9月,黄岩大水后暴发虫灾,形似地蚕幼虫,啮食稻穗及
嫩叶一尽,晚季无收。民国18年,黄岩县三化螟暴发流行,全县55万亩水稻平均亩产不到百
斤;温州大旱,铁甲虫猖獗,田多颗粒无收,饥民40万以上;景宁、遂昌两县螟虫猖獗;淳安县
螟虫、稻蝽象、稻飞虱并发为害,损失粮食严重。民国23年,境内大小麦流行多种黑穗病,东
阳县稻瘟病大面积流行。民国24年多虫并发,玉环县铁甲虫殃及农田万亩,三门县稻苞虫肆
虐,余杭县螟害水稻7万多亩。民国30年4月,仙居县小麦黄锈病灾田10万亩。民国33年
春,三门县小麦黄锈病为害,亩产减收一半。民国36年夏旱,鄞县、三门、玉环、永嘉、瑞安等
沿海各县虫螟为灾;玉环县减产七成以上,灾民10余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作物
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强,随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和普遍使用农药,境内大规模病虫危害得到有效
控制。选介19种。
(一 )纹枯病
纹枯病又名烂脚瘟,由立枯丝核菌感染所致。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因水稻施肥
量普遍提高,病情开始加重;自水稻推广矮秆品种密植后,该病害则进一步加剧。至80年代,
成为省内为害早稻面积最大、影响最重的病害。1980年全省早稻纹枯病发生达2205.2万亩
次,为1971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但防治及时,减少粮食损失亦为1971年以来最多的一年,
计挽回损失3.6亿千克稻谷。从80年代中期开始,晚稻纹枯病加重,发病面积占晚稻种植面
积的75%左右。1994年,全省发生水稻纹枯病2474万亩次。进入21世纪,由于全省水稻种
植面积减少,纹枯病发病面积亦相应减少,但多数年份仍持续偏重或呈大发生趋势。2005年
全省纹枯病流行偏重,发病1500万亩次;2009年大发生,发病1395万亩次;2010年,全省发
病程度偏轻。
(二 )稻瘟病
稻瘟病亦名稻热病,俗称掐颈瘟,由灰梨孢属真菌感染所致,借气流传播。历年均有发
生,1953年仙居县水稻有十分之四流行稻瘟病,至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明显流行。1955
年,全省稻瘟病严重发生面积达80万亩,平均损失稻谷16%,严重地段颗粒无收,总计损失
粮食1500余万千克。60年代以来,早稻普遍改种“南特号”“陆财号”等品种后,病害减轻。
但从70年代开始,稻田化肥使用量增加,兼之部分水稻品种的抗病性退化,稻瘟病发病趋势
加重。在山区、半山区和平原区,种植抗病性退化的水稻品种几乎年年发病。1980年,全省
稻瘟病大流行,以晚稻发病为主,染病程度北部重于南部,沿海重于内地,平原重于山区,合计
发病面积850.3万亩,损失粮食达2.2亿千克,占全年因病虫害减收粮食数的一半。其中,绍
兴县晚稻穗瘟发病达37.81万亩,占晚稻面积59.28%,损失粮食2236.4万千克。1982年,
宁海、奉化、鄞县部分山区和半山区及沿江地带,早稻稻瘟病发生严重;宁海岔路区1.59万亩
早稻,穗瘟受害面积1.2万亩,其中3000亩平均亩产只有150千克,有1000亩颗粒无收,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