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0 - 自然灾异志
P. 280
号”发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系由白背飞虱传播入境的一种新病毒病。2010年全省未发生
该病流行。
(五)稻曲病
稻曲病的病原为一种真菌,感染水稻穗部,为害部分谷粒,菌素对人体健康亦有直接或间
接损害。境内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稻曲病蔓延日广,为害严重。1981年,全省晚稻发
生稻曲病面积共达475.93万亩,损失粮食650.83万千克。1982年全省早稻也大面积发生稻
曲病,发病面积计117.52万亩;而晚稻发病面积比上一年度进一步扩大,共达766.08万亩。
1983—2010年,全省未出现稻曲病大规模流行现象。
(六)麦类赤霉病
麦类赤霉病是大小麦最主要病害,俗称发“黄丹(疸)”,也是古今制约南方麦类生产的主
要因素。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严州、金华两府小麦赤霉病大流行,颗粒无收。赤霉病
不仅影响麦类产量和质量,食用赤霉菌污染的食品还会引起人、畜中毒。赤霉病发生与气象
条件关系密切,在大小麦扬花灌浆至蜡熟期阶段,如遇连续阴雨或高温潮湿多雾,常致此病严
重流行。1954年、1957年、1958年、1968年和1989年为境内麦类赤霉病大流行年份;1973
年、1975年、1983年和1991年为严重流行年份,全省发病面积分别为649万亩、546万亩、661
万亩和695万亩,损失粮食分别为23363.5万千克、14255.1万千克、4189.35万千克和520
万千克。1994年,全省麦类赤霉病中,小麦为中度至中度偏重流行,大麦为中度偏轻流行,发
病面积314.56万亩。进入21世纪,各地麦类种植面积减少,赤霉病发病面积亦相应减少,年
均发病面积在70万亩次左右。
( 七)蝗
浙江蝗灾主要由东亚飞蝗造成,多数蝗群源于境外,历史为害以浙北地区居多,暴发性蝗
灾往往与干旱等气象因素相联系。蝗,古亦称螽,幼虫称蝻或蝝。省内首次大规模蝗灾出现
在南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时缙州(辖境大致相当金衢地区)干旱严重,蝗虫肆虐,灾害程
度有“室靡盈积之望,家有填壑之嗟”①。宋天禧元年(1017年)二月,自中原至两浙的广大区
域骤现大量蝗虫,时与冬季异常温暖有关。熙宁三年(1070年)、八年为境内北宋年间最严重
的两次蝗灾,嘉兴赤地千里、蝗蝻蔽天;两浙旱蝗,记载饿死民众达到十之五六。南宋出现大
规模蝗虫事件13次,如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江东、淮南北郡县蝗,飞入湖州境,声
如风雨;自癸巳至于七月丙申,遍于畿县,余杭、仁和、钱塘皆蝗。丙午,蝗入京城”②。记载是
年北来蝗群自8月10— 23日侵入杭嘉湖地区。浙北蝗灾尤以13世纪初最为密集。元代蝗
灾记载不多,如元贞二年(1296年)绍兴蝗、大德九年(1305年)嘉兴蝗等;而可称异者为大德
① 《陈书》卷二《高祖纪》。
② 《宋史》卷六十二《五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