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1 - 自然灾异志
P. 281
十一年,是年蝗群侵入诸暨县境,皆僵毙于竹树之间。直至明初,境内蝗灾仍不多见。而建文
四年(1402年)六月,忽有大量蝗群从安徽入境,蝗灾所及严州、金华、衢州、处州、台州之处,
禾穗及竹树叶片啮食一空;以致当时有人惊叹:“江南旧无蝗,亦沴气然耳。”①此后境内蝗灾
亦仅间有发生,在嘉靖五年(1526年)至二十五年则出现前所未有的密集蝗虫,该21年间记
载12个蝗灾年份;自后呈陆续间发趋势,崇祯九年(1636年)至十五年出现更加密集的蝗虫
侵害,浙北、宁绍地区连年发生蝗灾。其中,崇祯十二年杭州两次大蝗侵入,“五月三十日未刻
(639年6月30日下午1—3时),蝗从东南飞过西北,几蔽天,形类蚱蜢而色黄四翼,飞则两
1
翅扇动,类燕,大小不等;或云有黄黑二色,然蝗虽多,俱落旷野,不为禾害。八月初八蝗大至,
关外积二三寸,连日逐之不去,初从笕桥来,西过香园,入余杭界”②。崇祯十四年飞蝗蔽天障
日,亦达到令人发怵程度;同年六月二十九日,嘉兴“飞蝗蔽天,城中怖异,自北飞至东南,所过
恣食,禾稻无存。未几,旱魃倍于往岁”③。
清初,境内蝗灾多见康熙五年至二十一年(1666—1682年),该17年间各地发生蝗虫为
灾10个年份,其中,康熙十年在干旱环境中暴发全省性蝗灾,向来甚少蝗害的温州地区亦发
生密集虫灾,平阳县“五月二十九日蝗虫骤集沿江旧界边田亩,食稻凡五日”;④次年,除飞蝗
入境外,秋季繁殖二代蝻虫,为害杭嘉湖地区晚稻。此后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百余年
间,由于加强蝗虫防治措施及开荒垦殖等因素,蝗灾得到有效控制,境内局部蝗灾降至平均
10年一遇,而嘉庆年间(1796—1820年),除嘉庆十六年永嘉、乐清晚禾有螽,沿海田禾无收
外,余则几乎未见蝗虫为害。但自道光八年(1828年)以来,蝗灾渐有抬头。咸丰三年(1853
年)七月,永康螽为灾,秋禾立槁,岁歉。咸丰六年,暴发全省性蝗灾。是年夏大旱,杭嘉湖、宁
绍地区支河皆涸,湖州“炎暑蕴隆,蝗蝻迅起,漫天蔽野,自北而南”;⑤南迁虫量亦颇为惊人,
鄞县“东南乡飞蝗蔽野,村民捕煮之,日可数十石”;⑥全省蝗灾并水旱灾共计65州县。次年
续有遗孽为害,此后逐渐消匿,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无闻。但光绪元年(1875年)起,
又连年发生蝗灾,自杭嘉湖向宁绍地区蔓延;以光绪三年虫量尤大,但是年夏秋虽飞蝗蔽野,
然食性有异,记载蝗群仅啮食竹叶芦草,并不伤害水稻。此后至民国时期,间有蝗灾。民国7
年(1918年)9月,呈报蝗灾有萧山、诸暨等10余县;民国8年,台州蝗灾,以玉环县尤甚,蝗群
遮天蔽日,农作物减产七成,灾民四出乞食;民国22年,萧山、绍兴、上虞皆蝗蝻成灾,次年在
杭州沿江一带湿地发现大量幼蝗滋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境内沿海尚多蝗虫灾害,如1951年玉环县出现蝗蝻滋蔓,组
织3万多人扑打;自20世纪50年代后,东亚飞蝗危害得以根治。但地方性其他蝗灾并未完
全消匿,1992年瑞安、平阳发生小面积异歧蔗蝗、黄脊竹蝗混合为灾;2003—2004年皆有因干
① 〔明〕天启《江山县志》卷八《灾祥》。
② 〔清〕康熙《仁和县志》卷二十五《祥异》。
③ 〔清〕康熙《秀水县志》卷七《祥异》。
④ 〔清〕乾隆《平阳县志》卷十八《祥异》。
⑤ 〔清〕同治《长兴县志》卷九《灾祥》。
⑥ 〔清〕同治《鄞县志》卷六十九《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