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9 - 自然灾异志
P. 279
损失率达38.76%,全区合计损失稻谷75万千克~100万千克。90年代以后,稻瘟病发生趋
势有所减轻,大部年份除局部山区的敏感品种发病较重外,全省大部分稻区皆轻度发生,年均
发病面积在100万亩以下。1994年,早稻叶瘟发生季节早,发病面积较大,6月20日统计叶
瘟面积30.5万亩,部分地段染病较重。2001—2010年,稻瘟病发病仅2002年、2005年达到
130万亩次和100万亩次,其余年份均不到100万亩次。
(三)白叶枯病
白叶枯病的病原为黄单胞菌属的一种真菌,水稻叶片损伤后易感染发病,故白叶枯病大
都在台风暴雨、洪涝之后发生,沿江两岸及地势较低地段为高发病区。境内最早大范围流行
的白叶枯病发生在1957年,据对吴兴、长兴、德清、崇德、嘉兴、嘉善、余姚、慈溪、镇海、鄞县、
上虞、天台、绍兴、萧山、富阳、温岭、东阳等县调查结果,早稻、早中稻都出现白叶枯病,其中以
余姚、吴兴两县较为严重。1974年、1976年因洪涝灾害,全省水稻白叶枯病年均发病315.8
万亩。1977年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初期,首次发现凋萎型白叶枯病,后传染遍及全省8地区
(除舟山地区外)25个县50个人民公社63个生产大队,计发病面积3万多亩,经调查,病菌来
源于南繁制种的杂交稻种子。1977年因台风暴雨,致白叶枯病流行成灾。1980年全省早稻
白叶枯病144.8万亩,损失粮食4185.3万千克;晚稻白叶枯病191.7万亩,损失粮食904.1
万千克。早稻粮食病损程度超过晚稻4.6倍,为历年少有现象。1981年全省种植晚稻1994
万亩,发生白叶枯病380万亩,占晚稻总面积20%,减收粮食6000万千克。1990年全省白叶
枯病发病面积473.37万亩次,影响粮食产量38.82万吨,实际损失20.36万吨。21世纪以
来,境内水稻白叶枯病每年仍有零星发生,年均发病面积10万亩次左右。
(四)水稻病毒病
水稻病毒病于1963年首次发现,4月在余姚、慈溪、绍兴、临安、嘉兴、东阳、义乌、仙居等
县水稻植株上皆初次发现黑条矮缩病;是年,余姚早稻发生矮缩病1.8万亩,晚稻2.7万亩,
损失稻谷250万千克。1970年水稻普通矮缩病在金华、绍兴、杭州、台州等地区流行,局部成
灾,不仅晚稻染病,早稻也同样感染受害;武义县株病率22%~60.2%;衢县下宅公社脉元三
队1.5亩早稻珍珠矮品种,因病实收稻谷不足150千克;横山公社八石畈大队上东厅队因矮
缩病基本无收有40多亩,溪边大队有20多亩拔去重种。1971年出现历年罕见的普通矮缩病
和黄矮病大流行,发生面积1262.2万亩次,损失粮食26.27万吨。1972年矮缩病发生面积
1157.4万亩次,损失粮食9.24万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发病逐步减轻。1980年,丽
水、云和等地发现连作杂交晚稻“汕优6号”的新病害齿叶矮缩病,丛发病率0.3%~3%,严
重田块6%,制种田母本“珍汕97号”再生稻苗发病率3%。该病由褐稻虱成虫和若虫传播,
其他稻飞虱、叶蝉及带病种子、病草、土壤等都不会传播病毒。1994年,部分地区发生普通矮
缩病、黑条矮缩病,其中泰顺县发病5万多亩,丛发病率在30%以上。2005年,全省黑条矮缩
病发病面积82万亩次。2006年,黑条矮缩病在台州、温州等老病区的发病程度有所控制,发
病面积52.5万亩,防治面积181.5万亩次。2009年,武义县7.4万亩连作晚稻“奥两优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