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2 - 自然灾异志
P. 282

旱导致的蝗灾,侵损安吉、富阳、椒江、缙云、庆元等农林作物10余万亩;2009年8月,温岭市



                                新河镇山园村异歧蔗蝗大发,残食大片毛竹林叶片。异歧蔗蝗为典型南方蝗种,为广东、广西



                                一带甘蔗种植区常见害虫,在浙江十分少见,随气候变暖而始见滋蔓为害。2010年,全省未


                                发生明显蝗害。





                                          (八)螟虫





                                         螟虫为浙江省水稻的主要历史性害虫,俗称钻心虫。自南宋以来始屡著于史籍,首例螟



                                灾记载见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九月,朝廷诏“浙东、江西民田为螟螣损稻者,其租赋皆蠲



                                之”;①境内记载宋代严重螟灾7年次,浙东、西郡县皆有发生。元代记载螟灾5年次,多见于


                                金华、处州两府。明代记载螟灾13年次,全省大部分稻作地区均间有发生,螟害严重则引发



                                饥馑,嘉靖三年(1524年)余姚县螟害稼,大饥,斗米价至银1钱3分;其间亦记载少见的螟虫



                                天敌现象,见嘉靖四年秋,余杭县“螟虫生发,禾苗根株不留。乡民以油洒之,飞而去,少顷复


                                来,忽生黑壳虫无数,食螟遂尽”②。清代记载螟灾28年次,多见杭嘉湖、宁绍、金衢等稻作地



                                 区,为害严重有康熙十一年(1672年)秋,长兴县螟虫大暴发,啮害水稻达52万亩;平湖县稻



                                被螟害,多枯槁死,时称“箬帽瘟”。乾隆十一年(1746年)嘉兴府六州县除嘉善外,皆被螟患


                                而秋收大歉。此后在清末,嘉兴螟灾连年有之,宣统二年(1910年)蔓延益甚;民国初年尤为



                                大患,民国元年至二年(1912—1913年)灾重田块仅亩收稻谷二三斗至六七斗不等。但经民



                                 国18年、19年冬季冰雪严寒,浙北之后连续数年螟虫绝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螟虫仍为浙江水稻的主要害虫。1950—1952年,全省每年因螟



                                害损失粮食5亿千克~7.5亿千克;此后虽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但年损失粮食仍有1.5亿千



                                克~3.5亿千克。1956年之前,螟类为害以二化螟为主,此后因全省提倡扩种连作稻,造成单



                                双季混栽,连作晚稻受三化螟害威胁加重,为害率逐渐上升。据东阳县病虫观测站调查,1956



                                                                                   1
                                年连作晚稻枯心率7.6% ,957年上升到10.14%; 1958年晚稻三化螟亩均卵块密度6310

                                块,枯心率达20.4%,损失粮食2200吨。1962—1965年间,全省三化螟连年大发生,在防治



                                较差的地区连作稻枯心率达到20%以上,为害严重田丘枯心率竟达80%以上。其中,1962


                                年全省水稻螟害面积1500万亩~2000万亩,平均螟害率2.5%,损失粮食1.5亿千克。螟害



                                总特点是三化螟为害面积广,发生数量逐年增大,对中晚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1969—1972


                                年,耕作制度比较复杂,加之推行小苗带土移栽技术,造成三化螟为害回升,亩卵量很高。



                                 1973年后,推广壮苗移栽和灌水杀蛹等技术措施,基本控制螟虫为害。但1979年全省螟虫



                                又有所回升,为害面广且滋蔓严重,发生面积达3416.9万亩次,其中二化螟占62.7%,比


                                 1978年增加2.5倍。是年鄞县螟害损失粮食228万千克;余姚县螟害总面积100.41万亩次,



                                 占全县83.26万亩早、晚稻面积的120.59%,损失粮食161.7万千克。1980年水稻二化螟虫



                                发生虫量大,盛发期长,为害面广,系1972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全省发生螟害农田3873万







                                       ①  〔清〕毕沅编:《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三《宋纪一百三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24页。

                                       ② 〔清〕康熙四年《余杭县志》卷十《灾祥》。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