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自然灾异志
P. 59
集引起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赤潮系历史沿用之名,并不一定都是红色,而是许多赤潮的统
称;发生赤潮时,通常按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海水呈红、黄、绿和褐色等不同颜
色。严重赤潮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灾难,浙江海域赤潮多数由中肋骨条藻、夜光藻、东海原甲藻
等造成,这3种藻类占历年赤潮种的80%以上。近代首例赤潮记录见于民国22年(1933年)
浙中海域,此后罕闻。至20世纪80年代,赤潮记录逐渐增多。1981—2008年,全省海域共记
录赤潮455次,累计15.9万平方千米;年均16次,每年涉及海域5675平方千米;1990年、
2000年和2004年为3个峰值年份,累计赤潮发生面积7万平方千米。历年赤潮发生频率皆
以舟山海域最高,共出现201次,累计7.7万平方千米,分别占全省总数的46%和50%;其次
为宁波海域,发生赤潮90次;再次为温州海域,发生赤潮87次;台州海域赤潮次数最少,仅记
录55次。以赤潮累计面积论,温州海域为最少区域,该海域多为小规模赤潮,超过1000平方
千米的大面积赤潮仅1次,而同期台州海域发生的大面积赤潮达14次。
赤潮主要发生在晚春、夏秋季节,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赤潮暴发季节不断提前,持续
时间加长,影响海域扩大,有毒有害藻种渐次增加。其明显特点为:大面积赤潮多数发生在远
岸岛屿海域,如台州列岛、中街山列岛附近海域;赤潮高发区域多与海洋养殖相关,如象山港、
大陈岛附近海域。21世纪以来赤潮增多,2000—2008年发生371次,累计影响覆盖海域13.6
万平方千米。2009年在东海发生的赤潮次数和面积,分别占中国海域赤潮的63.2%和
46.5%。 2010年出现赤潮22次,累计发生海域3682平方千米,其中有害赤潮2次,超1000
平方千米赤潮1次;且持续时间较长,有8次赤潮持续10天以上,最长一次持续24天,致大
陈海域4万多尾养殖大黄鱼缺氧死亡。
海洋为开放性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浙江海域的外来物种不断增加,有些物种
对海洋生态构成威胁,且侵入途径多种多样。2004年,在南麂岛海域首次发现有毒藻种米氏
凯伦藻,它成为影响浙江海洋生态的危险藻类生物;2006年,宁波口岸随机抽检显示,85%以
上的船只压舱水中可检出一种以上浮游生物,最多16种,其中检出4种外洋种。至2010年,
浙江已记录10种以上外来浮游生物,其中链状亚历山大藻具有较强毒性,食用该藻毒侵染的
贝肉,可致人死亡;微小原甲藻能分泌腹泻性贝毒,赤潮浓度下对海洋幼贝具极大杀伤力。
海洋生物引种是外来有害物种进入浙江海区的便捷途径。一些引进种在养殖环境中逸
出,归化为进入海域中的新野生种,往往在该物种的危害评估尚未获得共识之前,其对海洋生
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已成事实。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人工引入浙江海域且对生态系统
构成危害或潜在威胁的外来海洋生物主要有:养殖鱼贝类有眼斑拟石首鱼、尼罗罗非鱼、欧美
和澳洲鳗鲡、条纹狼鲈、斑点海鳟、太平洋牡蛎等;滩涂盐碱植物有大米草、互花米草等10多
种。尤其是互花米草自1982年引入浙江,在沿海滩涂大面积蔓延,已达到难以控制的状态,
宁波市数千公顷滩涂因该草造成的渔业损失每年已超过5000万元。引种入境的海洋动植
物,同时带来多种微生物和病毒,引起病害流行。2007年夏,舟山、嘉兴、宁波、杭州、绍兴5
个地区的20万亩养殖对虾发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病源即引进南美白对虾携带的托拉病
毒,同时传入的还有白斑病毒、虹彩病毒、坏死症病毒等。另外发现有些贝类附着在远洋轮船
体上进入浙江海域,如沙筛贝、东方小藤壶等,生存繁殖力极强,在侵入海区后排斥原有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