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9 - 龙港镇志2009
P. 139
第二篇 改革实验区 - 97 -
续表
村 名 总 人 口 农转非人口 农转非人口比重(%)
池浦村 1886 493 26.14
新渡村 1529 1343 87.84
朝西屋村 716 566 79.05
流浦村 801 738 92.13
合 计 16974 11356 66.90
2002 年 4 月 24 日,龙港人民政府,苍南县龙港公安分局颁发镇府〔2002〕66 号文件
《关于龙港镇实施户籍制度改革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通告指出,此次户籍制度实施
范围为:城南、城北、沿江、龙江办事处的所有村居以及湖前办事处的东河、西桥、陈良
和下洋郑村。 在户籍改革实施范围内取消现行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口
和其他类型的户口。 以公民住房、职业和生活来源等主要生活基础为前提条件,只要符
合在实施范围内有固定住所、合法稳定的非农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对象,均可在居住地
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
龙港户籍制度的改革,改变了二元户籍结构,实现一体化管理,使户籍登记能够如
实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身份状况,将逐步消除因城乡分割造成的公民在经济、社会生活
中权利和义务的不合理状况,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村经济质量的提高。
民营工业制度改革
建镇时,龙港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镇域内只有 3 家小厂,1984 年产值 233 万元。
面对这种状况,龙港镇决定发展工业走民办工业的路子,既要解放思想,突破传统体制
下对办工业采取的严格审批制度和集中经营模式,提倡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
一起上的方针,放手发展民营工业;又要实行对外开放,把周边的民营工业吸引过来。
1984 年龙港镇公布了鼓励能人开发龙港的八条优惠政策。 当时,周围的宜山、钱库、金
乡等地集中了全县 95%的“万元户”,创办了家庭工厂有 10 万余家。 龙港对外开放的消
息公布后,四方能人纷纷涌入龙港投资办厂。 用原温州市委书记刘锡荣的话说,龙港起
步阶段的工业是从周边乡镇“搬运”过来,“拼凑”起来的。 到 1985 年底,全镇工业产值
猛增到 2671 万元,比 1984 年增加 10.46 倍。1991 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 31517 万元,
比 1984 年增加 135 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扩大经营规模就成为家庭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迫使家庭工
业进行变革,于是,开始了几户集资投资,以资带劳,联营经营,通过联户、合资、合伙、
合股等形式办工业。 苍南县委将这种户与户按照协议,以资金、实物、技术、劳力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