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4 - 龙港镇志2009
P. 254
- 212- 龙港镇志
北运河;一支自钱库西南而下,经项桥、望里、括山等乡至将军岭脚,全长 7.5 公里,称南
运河。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继之开凿运河两支:一支自钱库北上,经芦浦柘园
至缪家桥附近转西北,又经白沙、刘店、象岗至江口,全长 12 公里,称北运河东渠(前所
凿之北运河改称为西渠);一支自钱库南下,经夏口、郊外、灵峰至金乡,全长 7 公里,称
南运河东渠(前所凿之南运河改称为西渠),各水系相互沟通。
干线航道,北起方岩下,经宜山、仙居、钱库、括山至金乡,今称龙金线。其主要支线,
以宜山为中心,东可通缪家桥,西北可达直浃河,西可抵鲸头,西南可达乌石岭脚、溪
头;以钱库为中心,西北可通望里,东可达舥艚,西可抵溪头;另有一线,自金乡至舥艚、
缪家桥,可直达龙港。 正常水位时,河宽 30 米,最窄处 14 米,河床底宽 6~7 米,属 11 级
航道,可通航 15 吨级船舶。 如今,自方岩下至金乡已成为主航道,全长 26.4 公里,平均
宽度为 30.5 米。
龙金航线:起自龙港方岩下,终点金乡北门,全长 26.4 公里;
龙舥航线:起自龙港,终点舥艚,全长 19 公里;
直钱航线:起自直浃河,终点钱库,全长 15 公里。
渡 口
境内自鳌江溯流而上至直浃河,原有龙江、方岩、新渡、殿后、咸园、直浃河等 11 个
渡口。 随着龙港大桥和瓯南大桥建成通车,渡运业务逐渐萎缩。 2007 年,龙江渡停开。
2009 年,只有方岩的交通渡和直浃河、新塘、麟头、凤浦 4 个农村渡口仍在营运,其余渡
口已先后停航。 方岩、直浃河、新塘渡为机动船,麟头、凤浦为手划渡船。
方岩渡 古名安澜渡,位于鳌江下游方岩村北首,北岸是鳌江镇胜利埠,两岸相距
1000 米。 清同治七年(1868),由乡绅陈果东等捐资修建,两岸建有石砌码道,南岸码道
长 70 米, 建有方岩亭, 供旅客憩息待渡。 在渡口上首不远处有座建于明宣德年间
(1426~1435)的“兴贤坊”牌坊。平阳知县方浩整厘定渡章,勒石于渡亭,定每渡以 10 人
为限,日间每人渡金 3 文,夜间 8 文;专舟送渡日间船价 30 文,夜间 50 文。 民国 29 年
(1940),渡亭被日本飞机炸毁。 民国 34 年,藻溪章寿田独资在渡口重建安澜渡亭。 时有
10 多只小马龙轮流摆渡。 解放后,因渡口客流量日增,两岸码道经多次修建,加宽、抬
高。客流量从 1959 年 45 万人增至 80 年代初 400 万人,高峰期一天达 2.5 万人。1984 年
起由县渡轮公司经营后,于 1985 年 11 月 23 日动工建造两岸浮动码头,1986 年 1 月 30
日竣工交付使用。 同时建造 3 艘 300 客位钢质渡轮,用于渡运。 为建造瓯南大桥,2004
年 1 月,浮动码头和渡轮西移至新渡街江边,改名为龙港渡口。 2009 年,机动渡船 5 艘,
660 客位。 是年瓯南大桥停止升降后,往返鳌江、龙港两镇人员均从大桥上通过,渡口客
源锐减,遂于 8 月停航。
龙江渡 原名平安渡,位于鳌江下游江口。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江面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