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2 - 龙港镇志2009
P. 792
- 750- 龙港镇志
道 教
据民国《平阳县志》载,五代末,吴越归宋,节度使林倪(字仁药)弃官归隐前湖(今钱
库望里),习长生之道,寿逾百岁,且以武术教授乡民。 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进士徐师
川在河(湖)前建清华道院(今东岳观),可见当时道教已传入龙港。 在元、明、清和民国
时期,仍有所活动。 道教分为全真、正一两派。 全真派以识心见性,除情却欲,苦己利人
为宗旨。 从道者男称道人,女称道姑,不婚娶,住道院,奉香火,蓄发梳髻,方袍大袖,受
牒于太上老君。 正一派则重于符法咒术,求神驱鬼,。 只有男道徒而无女性,不出家,生
活同常人。 有褫罡、道士之分。 褫罡尚武,行法驱邪时吹法螺、舞术剑。 道士尚文,行法时
摇铃执笏,以符录经咒为人承办设道坛、过斋醮、禳灾逐煞等法事,收取报酬。 新中国成
立后有所收敛,多数褫罡、道士改行易业,务农或从工。“文化大革命”期间,近乎绝迹。
1979 年再度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亦随之复活。 如金龙道观,重建于 1985 年,
1990 年扩建,有教职人员 9 人(其中道士 8 人,道姑 1 人)。 扩建后的金龙道观,香火甚
盛,道场、经忏不绝,每逢朔望拜斗,参加人数均在 200 人以上。 至 2009 年,镇域内道观
有三清道观、普天道观、金龙道观、清华道观等 4 座,教职人员 35 人。
基督教
又称耶稣教,于清道光四年(1824)传入中国。 同治九年(1870),英籍传教士曹雅真
来平阳传教。 1874 年,英人伊保珍(女)、白德邻充实圣工力量,是年信徒日增,而后逐步
发展到南北两港和江南等地。民国元年至 5 年(1912~1916),上海闸北牧师俞国桢先后
三次入平阳传道,建立中华基督教内地会。 基督教会派甚多,最先建立的是内地会,继
而先后出现循道会、耶稣教自立会、基督复活息日会及基督徒聚会处。 诸多会派各自扩
张范围,扩充信徒。 民国 15 年,因受职事倪柝声“小群”教义的影响,从内地会、自立会、
安息日会中带出一批信徒,在今龙港建立基督徒聚会处。 民国 22 年,方岩信徒戴成昌
和李家垟信徒李识真等献地集资建方岩下耶酥堂(基督徒聚会处)。 民国 24 年,温籍信
徒王诚信将培灵小学(教会办)从江山河口宫迁徙方岩下耶酥堂,王兼持教会工作。 其
时,信徒约 500 人,大多分居于殿后村(今柳江村)、方岩村、下垟郑、涂厂、新美洲等。 而
后信徒大增,于新美洲、新陡门、象岗、池浦八字桥、金钗河等村建基督徒聚会处或设立
聚会点。 1950 年 7 月,以吴耀宗为首的中国基督教爱国人士,联合发起“三自革新”活
动,发表《三自宣言》,实行自治、自养、自传,彻底割断帝国主义对基督教的操纵。 50 年
代后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基督教活动受到限制。“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加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