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7 - 龙港镇志2009
P. 787

第二十七篇        民 俗                          - 745-


                   又如烟在丧葬喜事中也不可缺少。 20 世纪 50 年代,在农村办丧事需要帮工,纯属
               族人间相互对工关系,不计报酬,不送人情(只送纸钱),出殡安葬归来,主家置“相帮
               酒”谢帮工。 到了 80~90 年代,丧事大刮“人情风”,把“相帮酒”变成“人情酒”,烟也成为

               人情酒中必需物品之一。


                   吸烟阶层

                   今龙港镇境域在 20 世纪 80 年代前,村民会吸烟者多为吸土烟丝,简装或档次低的
               卷烟,精装的很少。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农村也城市化,村民吸烟的档次也高了,中华
               牌卷烟在农村中是抢手货。 居民或青年人中,多为吸中、高档卷烟;老年人中,多吸低、
               中档卷烟。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开展,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吸烟有损健康的观点已为人

               所共识。 目前,中、老年抽烟的人越来越少,公共场所也越来越多地出现悬牌禁烟的标
               志。 医院、电影院等场所,先后悬出“严禁吸烟”、“请勿吸烟”等标志;为防火灾发生,加
               油站、工厂的车间、仓库都有明文“严禁烟火”的标志牌。 出于各种原因,许多人自发戒
               烟,其中有青年,也有高龄的离退休干部。 不过,目前在青年人甚至在中学生中,吸烟呈

               发展趋势。


                   烟 具
                   清康熙年间,龙港镇境域内便有人开始吸旱烟。 而吸卷烟则始于民国初年。 所用烟

               具有旱烟筒、水烟筒、烟斗、烟嘴等。
                   旱烟筒      也有称朝烟筒,吸旱烟用,长短不一,镶嵌不拘。
                   镶嵌旱烟筒 多为细竹筒管制成,底部装丝为烟锅,铜制,上端镶嵌铜或玉制的烟

               嘴,挂烟袋。 整体形状美观、高雅。 其竹取名“荆竹”,或衰败的毛竹山之细竹,连根拔起,
               取有竹脑一截,捅掉竹节,外层刮平竹节,用砂纸磨平毛刺,装上烟锅。 也有不用烟锅
               者,在竹脑节上首部位,凿一孔装烟丝用,尔后让镶铜的师傅在脑头镶以黄铜或紫铜
               片,孔内四壁均包以铜片,以免吸烟时烧焦竹壁。 考究者,在烟竹筒上面镌刻鸟兽虫鱼
               或花纹;所选烟竹筒,讲究节密,脑大,形状独特。

                   无镶旱烟筒 多为自制,制作简单:捅掉管中竹节,在竹脑上部凿一孔装烟丝,即可
               使用。 这种旱烟筒无需花钱,坏了弃之再做新的。
                   使用以上两种旱烟筒,因人而不同,选择旱烟筒长短也不同。一般人选用 5~6 寸长
               的即可。 尤其经常外出劳动的人,将旱烟筒往脊背腰处一插,不碍手脚,吸烟时,随手取

               下吸上几口亦方便;老年人、阉猪师傅、唱道情的一般选用长的,有的甚至 3~4 尺长,
               凭长烟筒当拐杖,探测路况,又利于撵狗,人称多用朝烟筒。 此外,打铁师傅、钉秤师傅
               也喜欢长烟筒,一边打铁钉秤,一边点上烟筒吸将起来,既过瘾,又不碍干活。
   782   783   784   785   786   787   788   789   790   791   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