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58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158
·1090·第三十三编 卫生
病人选择。采用竞聘方式聘任部分单位领导干部。至2002年,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全部实
行了竞聘上岗,职工实行了全员聘任制。所有医疗卫生单位实行定编定岗,实施“院内基础工资+绩效
工资”的分配制度。
第三章 预防保健
第一节 传染病与地方病防治
传染病、地方病自古以后就是人类健康的大敌,新中国成立之后,随卫生防疫工作的不断加强,
发病率显著下降,1986年之后,多种传染病、地方病已达消灭标准。
霍乱防治 1994年7月,1例在宁波确诊的霍乱病人输入柳城镇,防疫人员采取隔离治疗、预防服
药、环境消毒、医学观察和卫生宣传等措施后,杜绝了二代病人的发生。2000年开始,全县开展霍乱
和O157:H7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外环境监测,未检测到霍乱弧菌,至2005年未发。
伤寒副伤寒防治 1988年至1990年计有5例伤寒病例散发。2004年泉溪镇王山头村发生甲型副伤寒
流行疫情,发病39人。是年制订了防治伤寒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伤寒监测与控制。2005年报告发
病8例,发病率为2.44/10万。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防治 1981年~2005年无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感染病例报告。1991年开展
针对脊髓灰质炎防治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搜索、监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防治 1985年开始使用A群流脑疫苗,1986年发病18人,死亡3人,发
病率为5.79/10万。2004年,推广应用A+C群流脑疫苗。2005年柳城镇、西联乡突发A群流脑局部流行疫
情,报告确诊病例8例,发病率为0.82/10万,无死亡病例。
麻疹防治 1967年开始对7岁以下儿童注射麻疹疫苗之后呈下降趋势。1997年至1999年全县先后对2
岁~14岁儿童进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至2004年年底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2005年全县报告
麻疹发病数65例,发病率为19.79/10万,无死亡病例。
狂犬病防治 1984年至2005年,未有狂犬病病例报告。
病毒性肝炎防治 1979年发病率曾高达484/10万。其后绝对数有减,但仍居高位。1997年后,发病
顺位居各种传染病之首。2005年,报告发病仍有290例,发病率为88.3/10万,其中甲肝9例,乙肝241
例,丙肝1例,戊肝4例,未分型肝炎35例。
1986年3月,开始对母体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1992年武义县将乙肝疫苗纳入
计划免疫管理,对新生儿实行“0·1·6”免疫程序接种疫苗。1998年将甲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对2周岁儿童实行常规接种。2002年10月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
乙型脑炎防治 自1968年使用乙脑灭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发病率下降。1990年报告发病13例,死亡
1例,发病率4.06/10万。1999年改用乙脑减毒活疫苗。2005年无病例报告。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 80年代年均发病率5.07/10万。1999年全县发病16人,发病率4.87/10万,死亡1
人。后呈下降趋势,2005年报告发病3例,发病率为0.19/10万,无死亡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