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0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160
·1092·第三十三编 卫生
性4人,粪检全部为阴性;外来人口341人次,粪检
阳性1人,该人于2005年被发现,经流行病学调查确
诊为输入性慢性血吸虫病例,经积极处理,及时控
制了该例输入病例的二次传播。
肺结核监测与控制 1986年卫生部将肺结核列
为重点控制疾病之一。1990年原县卫生防疫站对宣
武乡大莱村1609人开展抽样调查,查出病人11人。
1995年全面启动实施卫生部“加强与促进结核病控
制项目”,对肺结核病实行归口管理。2002年1月
图193:血吸虫病历史疫区钉螺检查(摄于2000年) 起,该项目转入“浙江省结核病控制项目”。自
2004年10月份起,启动“CIDA-WHO(加拿大—世
界卫生组织)结核病控制项目”,在原来结核病控制项目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加强地方政府
资金配套、实行药品检查费用减免、强化DOTS(医务人员面视督导服药)策略。2005年,武义县结核
病报告发病数311例,发病率94.44/10万,第一次上升到各种传染病排列顺位的首位。
艾滋病监测与控制 1987年武义县开展艾滋病监测工作,2002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武义县首
个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县第一人民医院亦随后建立。2002年武义县人民政府成立了艾滋病预防和控制
协调小组,同年印发了《武义县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1年~2010年)》。2005年,在县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点(VCT)。
2004年首次在监管人员中检测出1例HIV(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同年在白姆乡中宅村检测出1例
HIV感染者。截至2005年年底,全县累计监测人数2800多例,检出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4例,报告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4例。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控 2003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成为全
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4月22日,县第二人民医院接诊4位发热病人,经初步诊断有“非典”疑似可能,随即向县卫生局
和县疾控中心报告。下午,金华市相关专家赶赴二院会诊,初步认为1例为“非典”疑似病人。县卫生
局立即启动“非典”应急处置预案。4月23日,县第一人民医院报告一例“非典”可疑病例。同日,省
疾控中心专家到达,初步认定了2名“非典”疑似病人。4月24日晚,2名疑似病人转入中医院救治。经
严密隔离观察和积极治疗,并经省、市两级专家组会诊,2名“非典”疑似病人均被排除“非典”,于
5月6日治愈出院。
在“非典”流行期间,全县通过设立留验站、家庭隔离形式,对来自流行区或到过流行区的人
员、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等人员,实施隔离医学观察的计有数百人。对外来人员和外出返乡人员
进行健康检查 4200余人次。抽调县一院、二院和中医院的技术骨干组成救治队伍,腾空县二院住院部
开辟隔离区,对疑似病人实行隔离治疗。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流行,县政府成立了防治传染性非典
型肺炎指挥部,制定了应急预案,配备了大量的消毒、防护、救治物品和设备。4月24日,县中医院将
温泉保健康复中心腾空作为全县的“非典”疑似病人隔离治疗区。县卫生局相继建立了应对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的决策指挥体系、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后勤保障体系;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
边的疫情监测网络;组织力量在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路入口设立医学观察哨,严把疫情入口关;
对学校、火车站、汽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严格的消毒,消毒面积达8.8万平方米;开展宣传教育,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