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4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64
·96· 第一编 建置
溪镇相连,北与白姆乡交界,省道上松线贯穿南北,总面积66.4平方千米,辖21个建制村,95个自然
村。2005年年底,全乡共有4325户11302人。以汉族为主,按人口多少为序有畲、侗、苗、壮、傣族,
其中畲族是俞源乡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达816人,主要与汉族杂居于钟蓬、阳畈、尖坑、岩坑等村,
占全乡人口6.88%。乡人民政府驻地俞源村。
俞源乡历史悠久,原是宣平县北部的一个重镇,1958年5月撤宣平县时并入武义县;1959年又并入
永康县。至1961年恢复武义县时重新划归武义县,为俞源人民公社;1983年7月改称俞源乡人民政府。
俞源乡属低山丘陵区,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格局。境内河流属钱塘江水系。乌溪(樊溪)
自西南东斜贯穿全境,经王宅汇入熟溪。有小型水库4座,其中双源口水库库容122.5万立方米,建有水
电站5座,总装机容量1030千瓦。森林覆盖率达70.9%,以常绿针阔叶林、松灌木小竹丛、草灌木及其他
人工林为主。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丰富,全乡境内有国家二、三级珍稀树种十余种,百年以上的古树300
多株。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猫头鹰、黄獐等多种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小区2处,面积达466.67公顷。
俞源乡以水、电、路、通讯、排污等为主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乡19个村完成农村电网改造,
移动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全境。截至2005年年底,全乡实现了自来水、照明、公路、电话“四通”。
1988年,尖坑村早在县扶贫办开始下山脱贫试点之前,就自发地下迁至省道上松线旁。1994年以
后,九龙山村整体搬迁下山至下杨岭,另有阳铺坪村和慈菇堂自然村迁至王宅镇,截至2005年年底,
全乡共151户434人实现了下山脱贫。
经济
俞源乡经济以农、林、畜牧业等传统经济为主,工业经济薄弱,来料加工等其他经济发展规模小
且散。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184万元(按1990年价);1995年增至10909万元;2005年又增至
18009万元。
农业 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大豆、番薯为主,经济特产有莲子、香菇、板栗、蚕桑、茶叶、油茶
等,2005年耕地面积564.67公顷(其中水田面积524.8公顷),粮食生产总量3861吨。2005年在下杨建
立超级稻示范方73.93公顷,实行统一机耕、统一育秧、统一治虫,最高亩产达到655千克,平均亩产
614千克。养殖业具有多样化、规模化、区域化特点。2005年全乡规模化养殖达45户,其中规模养猪19
户,存栏生猪1230头,占全乡总存栏数的90.2%,规模养禽23户。奶牛、珍珠鸡、鸳鸯鸭、肉狗、七彩
山鸡等动物都有饲养,品种呈现多样化。同时地理条件较好的下杨片形成以规模养殖为主的瘦肉型商
品猪基地,刘秀、俞源等交通便利的村形成以家禽为主的禽类生产基地,钟蓬、凡岭脚等山区村充分
利用自然牧草资源,发展草食动物牛、羊等,形成了区域化的养殖格局。
全乡有茶园面积437.6公顷,果园面积182.07公顷,俞源省级万亩有机茶出口基地位于海拔700米高
的原乡林场,不仅生产无公害的有机茶,而且还是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俞源
乡林场始建于1970年,2001年冬承包给武义茶叶公司开发种植千亩有机茶。截至2005年,经乡政府和
茶叶公司多年共同的努力,已累计投资5000万元,不仅发展了200公顷有机茶,还新发展了香榧基地
33.33公顷,新建了综合楼和名优茶生产厂房。乡林场千亩有机茶基地已被列入国家星火发展计划。在
千亩有机茶的示范带动下,全乡掀起了开发名优茶的热潮,新发展良种茶80.67公顷,全乡仅龙井茶一
项年收入可达324多万元。2005年年初,全乡大力发展千亩杨梅基地,在11个村,种植了集生态和经济
林相结合的147.13公顷的杨梅基地。全乡农业总产值,1985年1052万元(按1990年价),1995年增至
2434万元,2005年又增至3495万元。
工业 2003年建立了下杨工业区,规划总面积130万平方米,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构筑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