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6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66

·98· 第一编    建置


              千米,2005年耕地面积444.2公顷,下辖16个村,其中有5个少数民族村,主要居住民族为畲族;59个自
              然村,2836户7171人,其中少数民族有1036人。乡政府所在地设在上坦村,海拔245米,距县城26千米。
                  民国元年(1912),以都改区,坦洪乡为振武区。民国26年(1937)称振武乡。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初设坦洪、上村、上溪3个乡。1956年3乡合并为坦洪乡。1958年改为桃溪公社坦洪管理区。1961

              年10月建立坦洪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复建坦洪乡,驻地上坦。
                  坦洪乡地属丘陵山区,山多田少,水资源较为缺乏,呈“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格局。接新宅镇界
              上的龙头眼睛,海拔1041米,为境内最高点。发源于龙头眼睛的坦溪,自北而南流,经大源后水库入
              柳城镇,其支流下坑水自东向西于库区与坦溪会合。建有小型水库3座,总库容110万立方米,水电站2

              座,总装机容量166千瓦。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是萤石矿和花岗岩。萤石矿分布广泛,花岗岩矿主
              要分布在与新宅镇交界的上周大莱岗背地区。
                  坦洪乡以水、电、路、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村村实现了自来水、照明、公路、电话
              “四通”。其中自来水普及率达98.9%,公路硬化率达100%,电话普及率46.5%,有线电视通建制村率

              100%,移动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全境。所辖16个村有6个村进行了村庄整治,8个村进行了生态村建设。
                  坦洪乡1999年开始实施下山脱贫工程,到2005年年底共有91户250个人口实现了下山脱贫,其中软
              朝村53户155个人口于2002年完成了整体异地搬迁至武义县履坦镇。
                  经济

                  坦洪乡传统经济以农、林、畜牧业为主。农业主要有水稻、小麦、大豆、油菜、茶叶、蚕桑、板
              栗、高山蔬菜等;林业主要有松树、毛竹、杉木、油茶等;畜牧业主要有生猪、牛、羊、家禽等。工
              业经济较为薄弱,主要以小水电、农产品加工、来料加工等个私企业为主导,规模小而散。
                  近年来,坦洪乡根据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已建成蚕桑、高山蔬菜、有机茶、板

              栗等4类具有规模化、区域化的特色农业发展带,总面积达588.6公顷。其中高山蔬菜产业位居全县第
              二,蚕桑产业位居全县第三。工业以发展来料加工为重点,截至2005年形成一定规模的有6家,主要加
              工服装、别针、礼品袋等,年实现加工费收入473万元。并形成了两个规模化市场,一个是农贸市场,
              一个是牛交易市场,两个市场逢农历初九开市,远近闻名。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985年668万元(其中

              农业总产值645万元,均为1990年价);1995年增至349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74万元);2005年又
              增至663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710万元)。
                  人文
                  坦洪是一个革命老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如火

              如荼。民国16年(1927)由在中共浙江省委工作的潘漠华领导,先后在上坦、上陶等地发展党员200多
              名,建立了党的组织。同时,在党的领导下,成立农民协会,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
              民国19年春(1930年4月),建立以邱金隆为总指挥的工农红军宣平北营,驻地叶坑村(现更名为金隆
              村),开展各种革命活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方武装张子清部队,在上周、周山头、软朝等地,

              开辟游击根据地,建立武工队,开展抗粮、抗丁、抗税等各种斗争。
                  坦洪乡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仁人志士辈出,近代革命家、诗人潘漠华烈士
              和中国工笔画大师潘絜兹就是其中的代表。文物古迹众多,保存较好的有潘漠华故居、潘絜兹故居、
              上周祠堂及一些清代建筑和民国建筑等,仅上坦村就有12处。群众文化活跃,有擎龙灯、走马灯、木

              偶戏、唱莲花、扇子舞、唱道情等。全乡共有6个业余表演队,其中上坦岭头的走马灯、洪村的扇子
              舞、赵村的腰鼓队等影响较大,曾多次获得县级以上文艺演出表演奖。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