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110
1997年8月8日,位于朱家尖的普陀山机场通航。1999年,机场由3C级升至4D级,可起降中型飞机。2004
年5月1日,岛际通用航空直升机开航,用于旅游航拍及紧急救援等。至2005年底,共飞行起降948架次,运送
乘客5634人次。2005年,有在飞航线7条,通航城市7个。10月30日开通舟山至香港航线。是年,每周52个航
班,旅客吞吐量384065人次,货邮吞吐量2369.8吨。
1995年以来,实施“舟山发展水为先”战略,启动大陆引水应急工程。开展高标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建海塘、修水库,围垦促淤,整治河道。1989—2005年,筹措和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1.54亿元。建设完成高标
准海塘150条、248.89千米;新建水库15座,扩建水库25座,除险加固病险水库89座,并建翻水联网和山塘、
池、井等其他小型蓄水工程;建设标准河道65条(段)、119.56千米。全市总蓄水容积1.34亿立方米。2003年,
年引水量2160万立方米的大陆引水应急工程(一期)完成,陆续实施本岛管道增容联网工程和岛际跨海输水
工程。建成海水淡化站8处,日产淡水能力4000立方米。2005年,舟山水利建设工程基本上形成从河塘蓄水
到水库蓄水、从屋顶接水到翻水联网、从岛际供水到大陆引水、从小块围垦到连片开发、把水利建设与改善
海岛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海岛水利特色,大幅度提高抗干旱、御洪潮能力。
1989—2005年,舟山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较快,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成绩。
1989年以来,作为传统行业邮政业,在社会变革中寻求发展。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所有邮
储网点和主要邮政营业窗口实现电子化,“绿卡”基本实现全国联网。邮件分拣、运输、查询、报刊要素等生
产环节相继实现计算机操作。并逐渐形成一个快速、高效邮运网络。2005年,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收入7235
万元,完成业务总量7903万元,劳动生产率8.03万元/人。
电信事业发展,技术设备更新。1989年,舟山电信网以传统话音业务为主,电话交换自动、半自动和人
工接续并存。本地电话用户1.12万户。电报靠人工为主进行端到端转发。1990年,建成开通定海—宁波480路
跨海数字微波,结束了舟山对大陆方向通信长期单纯依靠海缆、信息传输无可靠保障的历史。至2005年,全
市有电信、移动、联通、网通、卫通、铁通等电信运营商。舟山电信业基本建成了数字化、大容量、技术新
颖、覆盖密集、互联互通且多种通信手段互补的通信网络。全市有固定电话户数49.91万户、移动电话户数
59.18万户。
2000年后,除固定电话、手机外,宽带、有线电视等信息化产业逐步进入居民生活。电子政务建设全面
推进。1989年,始建舟山党政专用通信网,2000年,与省党政专网(程控)汇接局及省内其他市地党政专网
联网。2002年,链接市、县(区)、乡镇(街道)党政机关及相关单位的党政(电子)网建成投用;次年,网
络延伸到县(区)至乡镇。2004年6月,“中国舟山”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公安、税务、海关、银行、统
计等部门建成了上联省、下联县(区)的纵向网络体系,电子政务外网统一平台基本建成。2005年,定海建
成全市首个“数字社区”,实现了街道办事处内部及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交流。
1989年以来,舟山电力按照以本岛建电厂为基础、大陆联网为依托、建设具有海岛特色的电力工业的发
展方针,加快电力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至2005年底,全市投入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6.2亿元,拥有发电设
备装机容量37.88万千瓦,其中煤电34.8万千瓦、柴油发电机组2.71万千瓦、风力发电0.3万千瓦、潮流能开发
试验电站0.07万千瓦。舟山—大陆110千伏交流双回路联网工程建成运行。舟山电网形成了以舟山发电厂为电
源点,以西联宁波220千伏南变电所为依托,北接岱山、衢山,以35千伏、110千伏为主网架结构的输配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