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105
四
舟山虽地处海岛,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2002年,舟山渔民从深海中捞获起一批距今约1.7万~6万年的四不像麋鹿骨骼,上有古人用石器砍过的
痕迹,表明在远古时代舟山就有先祖存在,已能制作劳动工具。
定海白泉十字路、岱山衢 山孙家山、定海马岙唐家墩等地遗址发现及出土文物证明,5000年前的新石器
时代,舟山人类活动相当广泛。
宋、元以来志书,对传说中西周徐国徐偃王在舟山活动均有记载,至今留有鼓吹峰、陈(阵)岙的地名
及偃王祠记载。
春秋战国,舟山是吴越海战、吴王夫差遣徙之所。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派方士徐福率
数千童男童女去蓬莱求药,经岱山后去往日本。舟山始为中日文化交流中转站,继而成为面向东北亚、东南
亚传播华夏文明海上必经通道。
秦汉至两晋南北朝,安期生、梅福、葛仙翁等方外人物,在这海山瀛洲修道炼丹,舟山逐渐成为方外诸
子传经播道圣地。
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设翁山县后,舟山经济、政治、文化开始新的发展。逐渐发展成形的观音文化
成为舟山一大亮点。唐咸通四年(863),日本僧人慧锷 第三次入唐,在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一尊归国,途经
莲花洋,遇风浪上岸,在普陀山潮音洞山侧安放观音像,山民张氏请像供奉于宅中,称“不肯去观音”。至后
梁贞明二年(916),在张氏宅址建“不肯去观音院”,是普陀山最早寺院。宋元丰三年(1080),赐额“宝陀
观音寺”。普陀山观音道场逐步发展,观音文化向全舟山发扬光大,兴建寺庙多以供奉观音为主。
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普陀山儿经兴衰。元元统二年(1334),普陀山建造多宝塔,这是江南地区
少有的元塔。至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相继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寺(初称慧济庵)。山上常住僧
尼3000余人。至民国13年(1924),有三大寺、88座庵、128座茅蓬。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圣诞日、六月
十九日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出家日,举行观音法会,海内外香客、游客纷涌,宾客盈门。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冲击,佛像全毁,僧众遣散,寺庵被占。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
先后修复三大寺和多座庵院,重建梵音洞庵、灵石庵、西方庵、紫竹庵等,新建善财庵及洛迦山圆通、大觉、
大悲等庵,建造圆觉、妙湛等石塔,建总高33米南海观音铜像。各地亦修复或新建寺院。2006年4月13— 17
日,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浙江省杭州、舟山举行,论坛主题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其中开幕式祈愿法
会、传灯法会和论坛闭幕式等在普陀山举行,世界佛教论坛舟山会址奠基仪式在朱家尖举行。来自37个国家
的高僧、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新闻记者及信众1000多人参加。
渔文化是舟山海洋文化重要内容,渔民称渔船为“木龙”。龙为水族之首,统治和降服海中虾兵蟹将。称
船为龙,可保年年有鱼(余),岁岁丰收。海中蛟龙所向无敌,寄托渔民驾龙闯海、乘风破浪、辟邪祛恶、消
灾除祸、永保四海平安的愿望。船饰文化很具特色,是舟山海洋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主要以鱼类和渔船的形
象为装饰艺术主体。有船头像、船眼睛、船饰画、船旗及船联吉语等。舟山绿眉毛最能体现这种船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