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106
舟山人爱海洋,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海,各种文学和艺术表现出对海的热爱。高亢有力的渔歌,融入了大
海的韵律。渔民号子《四汛渔歌》《渔家乐》《渔鼓调》,海岛气息浓郁。渔民画反映海洋文化、海岛风情,以
装饰画为基调,采用夸张、变形的表现形式,在白卡纸和图画纸上,用水粉画颜料,使用排笔和毛笔创作,
展示渔民多彩多姿的劳动生活,现已成为展示中国海洋文化的一个窗口。
舟山锣鼓是海洋文化又一奇观。15世纪初,在舟山兴起打击乐热,后来逐渐形成了中国锣鼓文化中唯一
的海洋锣鼓文化——舟山锣鼓,又叫海上锣鼓。以排鼓(约5只大小堂鼓)、11面大小各异的铜锣为主奏乐器,
配以吹、打、弹、拉,单击、滚击、跳击、双击、排击、定桩跳击,配以套锣演奏的跳击,滑竿奔泻式等技
巧,演奏风格炽热、粗犷。1959年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在定海白泉高家班小唱班锣鼓点子上整理的节目,参
加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获金奖。舟山锣鼓已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乐风集成》。
龙文化是舟山特有文化。崇拜龙、信奉龙王的风俗遍及境内。
南宋时期,就有官方祭龙王活动。宋乾道五年(1169),皇帝下诏在舟山公祭东海龙王。以后,地方官定
每年六月初一为公祭龙王日。
境内处处有“龙王”。民国《定海县志》中,记各类龙王祠、龙王宫24处。时属江苏松江的嵊泗各岛亦有
龙王宫殿。出海祭龙王,丰收谢龙王,求雨请龙王,处处充满着龙崇拜、龙信仰的文化氛围。
龙崇拜、龙信仰习俗引发出许多有关龙的故事、龙的地名、龙的风物等文化因子。著名的有定海谢龙王
故事(定海有谢龙王庙)、岱山棕缉龙故事、六横独角龙故事、嵊山龙王输棋故事、桃花女龙故事、普陀山龙
女拜观音故事等。以龙命名的岛礁地名,遍及各地。很多峰、岭、湾、路、港、石、岩、堤等也以龙命名。
从水下和地下打捞和发掘情况看,境内蕴藏着丰富文物。1989—2005年,全市征集到各类文物、古动物
化石、民俗器物等2000余件(组)。2001年9月至2002年6月,全市进行历史文化遗产普查,除各组文物保护
单位外,有历史文化遗产183处。2005年,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花鸟
灯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多宝塔、三忠祠、大舜庙后墩遗址、凉帽篷墩遗址、同归域、普济寺),市级
文物保护单位21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3处。另有市级文物保护点33处,其他历史文化遗产134处。生
动而形象地展现了舟山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历史风貌、舟山灿烂的历史文化。
舟山群岛孤悬海中,岛民儿遭迁徙,人口不多,却人才辈出。宋至清末出进士44人,其中状元1人;元、
明、清有举人101人,贡生211人。民国至今,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授、研究员以及有突
出贡献专业人才20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
舟山原隶属宁波,“宁波帮”中不少是舟山籍人士,如朱葆三、许廷佐、王启宇、刘鸿生、董浩云、安
子介、周祥生、方新道等。学术界及文化艺术界亦有不少舟山籍名人,如任奕、厉志、黄式三、黄以周、王
修植、金性尧、三毛等。在观音文化氛围中,佛教界出现不少高僧大德,如一山、果如、印光、真歇、竹禅、
妙善等。
人才离不开教育,自唐设县治以来,办学之风不衰。除县学外,民间的书院、义学、私塾兴办和发展。
不少主政者、有识之士深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理,做出了诸多兴学义举。宋嘉定年间进士余天锡于
绍定三年(1230)首创虹桥书院;曾任参知政事辞官后的应㒡于淳祐九年(1249)在定海北门旧居创办翁洲
书院;清康熙年间(1662—1722)知县缪燧改其生祠建蓉浦书院;总兵吴升把为其所建功德祠创办延陵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