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107

人口较多的乡镇多有私塾,而义学遍及各大岛。兴办新式学堂中,本籍绅商朱葆三创办申义小学,刘鸿生等
               创办私立定海公学。1985年,王家恒创办东海业余专科学校(后易名为东海学院),使舟山群众办学形成一个

               从幼儿园到大中小学校多层次、综合发展的格局。







                                                            五






                   1989—2005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开拓创新,走出有时代特征和
               海洋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沿着改革开放之路,一个重要国际性海
               上开放门户、一流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独特群岛型宜居城市正在东海之滨崛起。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

               值282.25亿元,是1989年23.92亿元的11.8倍。其中第一产业39.84亿元,是1989年8.04亿元的4.96倍;第二产
               业112.12亿元,是1989年8.19亿元的13.69倍;第三产业130.29亿元,是1989年7.69亿元的16.94倍。工业总产

               值4036365万元,是1989年225098万元的17.93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1891万元,是1989年149743万元的
               5.8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11191万元,是1989年73075万元的22.0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4469
               万元,是1989年124968万元的8.04倍。财政总收入28.52亿元,是1989年2.33亿元的12.24倍。城乡居民储蓄存

               款1735399万元,是1989年59004万元的29.41倍。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
                  1989—2005年,工业经济规模空前扩大,产业聚集速度明显加快。1989年全市工业部门18个,有食品、

               机械、拆造船、塑料加工、轻纺、电力、化工、电子、日用电器等生产门类30多个,工业总产值22.51亿元。
               此后,工业企业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加大技改投入,开发新产品,拓展外向型经济。2001—2005年是
               舟山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首次提出临港工业发展战略,临港工业成为工业经济的支柱,拉动工业经

               济增长。在此期间,船舶工业、水产加工业、临港型粮油集散加工、电力工业都保持较快增长。舟山中海粮
               油工业有限公司、舟山祥生木业公司等企业,成为依托港口运输成本优势发展起来的典型企业。2005年,全

               市工业总产值上亿元企业达63家。
                  1989—2005年,农林牧渔业长足发展,总产值1989年149743万元,2005年增长到871891万元。改革开
               放以来,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实施渔业股份合作制,渔农民获得

               生产经营自主权。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保护农村牧渔业生产的政策措施,大力鼓励发展高产、
               优质、高效的农林牧渔业,合理调整渔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渔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渔业发展不断调整、创新、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渔业经营体制开始冲破“一大二公”经济体制
               束缚,探索“三定两奖”“对船大包干”“以船核算”“按比例分成”等多种形式。1992年普遍推行股份合作
               制。进入21世纪,在健全股份合作制规章制度的同时,建立公司法人制和专业合作模式,走上大投入、大发

               展路子。根据海洋渔业资源和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和发展方向,逐步从依靠规模扩张型
               向依靠科技进步、资源养护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本形成“国内捕捞平衡减负、远洋渔业稳健增长、海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