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3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373
月面卵圆形,外韧带凸出,黄褐色。壳表面颜色与栖息底质有关,一般深褐色或灰黄色,杂有彩色斑纹。生
长线和放射肋均细密,两者交结成布纹状。壳内面白色或略带黄、紫色,具光泽。铰合部狭长,左右壳各有3
枚主齿,左壳前两枚与右壳后两枚顶端分叉。栖息在低潮带及数米水深的泥沙质海底。嵊泗、岱山、普陀的
朱家尖、六横、桃花等岛沿岸均有发现。肉质鲜嫩,贝壳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功效。
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 Reeve)。俗名:蛤蜊。贝壳呈四角形,壳质较坚厚,一般长20~35毫米。
两壳极膨胀,宽度与高度儿乎相等。壳顶凸出,向内蜷曲,两壳顶距离很近。壳表具壳皮,顶部白色(幼小
个体呈淡紫色),近腹缘黄褐色或灰绿色。生长线明显、粗大,常形成几条凹凸不平的同心纹,无放射肋。壳
内面白色,铰合部宽大,左壳具一分叉主齿,右壳具两个排列成“八”字形主齿。两壳前后侧齿发达,呈片
状,左壳单片,右壳双片。生活在中低潮带的泥沙质滩涂中,不多见。岱山,普陀的桃花、六横,定海的马
目等地沿岸均有发现。肉可食用,壳可入药,有清热利湿、化痰软坚功效。
紫藤斧蛤(Donax semigranosus Dunker)。俗名:砂蛤。贝壳小,呈三角形或楔形,壳质坚厚,壳长
10~15毫米。壳顶靠近后方,约位于壳长三分之一处,前缘尖圆形,后端呈截状,韧带棕褐色,短,凸出壳
面。生长线细密、明显,前后端具细密放射肋。壳面多为黄白色,壳内面灰白色或淡紫色。左壳主齿两枚,
侧齿两枚。右壳主齿一枚,前后侧齿各一枚。栖息中潮带以下的沙滩中。舟山各沙滩中数量很大,朱家尖南
沙栖息密度为12~44个/平方米。肉可食用,也可入药,药用同四角蛤蜊。
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Benson])。俗名:海瓜子、黄蛤、梅蛤。贝壳长卵形,壳质薄脆,一
般长10~20毫米。前端圆,后端背缘斜向后腹方,呈截形。壳顶位于背缘偏后方。贝壳后端微向右侧弯曲。
壳表白色,带粉红底色,平滑有彩虹光泽。壳内粉红色,左右壳各具两枚呈“八”字形排列主齿。栖息中低
潮带的泥沙质滩涂中。岱山、定海、普陀的朱家尖、六横等地沿岸均有栖息。肉味鲜美,药用同日本镜蛤。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俗名:蜻子。贝壳长方形,40~60毫米,壳质薄,壳顶位
于背缘前方约三分之一处,背腹缘近于平行,前后端圆。两壳闭合时,前后端开口。壳表生长线显著,壳的
中央稍靠前端有一条自壳顶至腹缘微凹的缢沟。幼体壳面被一层黄绿色外皮,成体时大部分壳皮脱落呈白色。
壳内面白色,右壳主齿两枚,左壳主齿3枚。生活于河口或有少量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潮间带中下区的软泥沙
滩涂上,以低栖硅藻为食。岱山、定海的金塘、普陀的六横、朱家尖等地滩涂均有发现。肉味鲜美,可滋补、
清热、除烦、止痰。
鸭嘴蛤(Laternula anatina[Linnaeus])。俗名:海瓜子、鸭饭。贝壳长卵形,壳质脆薄,一般壳长20毫
米左右,壳顶稍凸出,位于背部中央后方,两壳顶紧密相接。壳前缘圆形,腹缘与背缘前端近平行,后缘较
小,翘如喙状。两壳等大,或左壳稍大于右壳。壳表面白色,具云母光泽;壳皮薄,土黄色,极易脱落。栖
息在中低潮间带至数十米水深的泥沙或沙泥质海底。舟山海域均有分布,数量较大。肉可食用,也可做对虾
的饵料。
太平洋褶柔鱼(Tosarodes pacificus Steenstrup)。俗名:鱿鱼。胴部长,后端尖,呈圆锥形,胴长
150~250毫米,约为宽的5倍。肉鳍三角形,两鳍在胴之后端成箭头状。吸盘两行,具柄,触腕穗上互生4列
具柄吸盘。生活时体呈赭红色,背部色深,腹部色浅。月同部中央有一条纵贯前后的披针形紫褐色纵行条纹。
内壳角质透明,淡黄色,条状。为游泳动物。舟山外侧海域有分布,有一定数量。供食用,也可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