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5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635
测报资料的积累。1998年,省、市“三防办”联网,实现卫星气象云图实时下载。1999年,建立遥测中心站、
定海潮位遥测站和定海城北、普陀沈家门、岱山高亭、嵊泗菜园4个雨量遥测站。2000年,新增虹桥、岑港、
芦东3座水库水位遥测站,并与省“三防办”实行计算机联网。2005年7月,完成全市防汛远程会商系统建设,
以市水利围垦局为中心点,实现市、县(区)网络系统集联和“三防”测报预报自动化、指挥调度决策智能
化的目标,提高防汛、抗灾、减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市“三防”指挥部每年安排一定数量木材、铁丝、钢材、水泥等物资至险要地段贮存,市及县(区)成
立抗旱防汛服务队,配备钻机、车辆、应急供电设备,确保指挥调度和抢险救灾之需;驻舟山陆、海军及
武警部队也积极参与抢险。1991年,省下达防汛储备任务,草袋6.2万条,铁丝10吨,木材30立方米,钢材
35吨,水泥950吨,救灾用平价汽油5吨,防汛高价汽油30吨,平价汽油10吨,高价柴油55吨;下拨“三防”
资金98万元。市下达储备任务,防汛平价柴油400吨,农用平价救灾柴油70吨,水泥电杆440根;下拨“三防”
资金10万元。2001年,省下达物资储备防汛草麻袋任务,市级1万条,区(县)5.2万条。此后,救灾物资多
进入市场,由原国家单一渠道供应改为多渠道经营,取消储备,自行向市场就近采购。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
定防汛经费,用于防汛岁修、水工程建设与水毁工程修复,确保水利工程安全与“三防”设施建设。2001年,
省拨资金621.52万元,市拨资金218万元。2003-2005年,省拨资金2318万元,市拨资金228万元。
1989—005年,舟山受台风(热带风暴)影响造成灾害55次,其中灾情较重、损失超亿元9次,直接经济
2
损失94.26亿元。特别是1997年8月的11号台风,“风、雨、潮”三碰头,创下历史最高潮位(定海港最高潮位
10.68米,岱山港10.56米),风暴潮50厘米以上过程持续36小时,大量海水倒灌,两区两县城区严重受淹。全
市有2000余家企业受淹,25座码头损毁沉没,85间厂房倒塌;由于进水停电,工厂、商店停业,仓库受淹,
水产品变质,设备报废,通信、电力线路中断,交通停顿。全市受灾晚稻面积11.5万亩,蔬菜及经济作物面
积12.76万亩,淡水、海水养殖面积3.65万亩;林木受损约10万株;毁坏耕田2670亩、渔船210艘(其中沉船
7艘);损失原盐7.02万吨;损坏海塘272条、217.95千米,机耕桥18座;通信线杆倒伏1584根,线路损坏96千米;
倒塌民房1600间、损毁5738间;死亡5人,重伤6人。直接经济损失25.68亿元。全市出动抢险人员3.5万人次,
动用草麻袋10.5万只,疏散转移人口8万余人。
灾后,各级党委、政府对受灾群众特别是困难户,通过民政、红十字会等多种渠道开展救济;采取抢种
速生菜、向外采调、增加投放肉食品和水产品等措施,保证市场商品供应和菜篮子价格稳定;加强环境卫生
管理,防止大灾之后疫病流行;抢修水毁工程等基础设施和电力通信设施,恢复交通运输;开展生产自救,
农业部门派技术人员下乡帮助指导农民做好灾后农作物补救,以减轻损失;银行部门贷款支援企业开工生产;
保险部门做好灾后理赔。每次大灾之后,社会安定,群众生活稳定。
抗 旱 救 灾
舟山属干旱灾害频发地区,1989—2005年有12个年份出现不同程度干旱,其中灾情较重的为1995年8月—
1997年7月以及2003年。
1995年8月下旬起,舟山连续晴热高温少雨,出现伏旱、秋旱连冬旱,旱情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14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