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6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636

市蓄水量只剩1202万立方米,占可蓄能力8.97%。1996年,降水量比同期多年平均值减少10%~24%,梅汛
            无大范围集中降水,又无台风带来的降雨,致使旱情继续加剧。是年8月,全市199座小(二)型以上水库,

            有160座干涸或只剩垫底库容,小山塘、池塘全部干涸;30年未干的临城河道断流。虹桥水库仅剩水量27万

            立方米。9月15日全市蓄水量仅剩637万立方米,占可蓄水能力4.75%。至1997年6月,降水量比同期多年平均
            值减少15%~48%,全市1.2万公顷早稻种植面积因缺水而停种;嵊泗县水库基本无水,仅靠地下沉井隔天供
            水2小时;岱山县从宁波运水,维持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长时期严重干旱给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造

            成巨大损失,仅1996年,农业减产减收,渔业冰价暴涨70%,工业停产、半停产,旅游业游客锐减,直接损

            失产值12.50亿元,全市50万人饮用水发生困难。
                面对严峻的干旱灾害,投入抗旱救灾资金6758万元,采取切实措施抗旱。农业调水:从农业灌溉用水中
            调水750万吨,费用1750万元。市外运水:1996年9月21日起,从长江口、宁波等地运水173万吨供城区用水,

            耗资2550万元;一些企业组织船只运水84万吨,耗资1428万元。计划用水:1995年11月10日始,市区自来水
            实行定时限量供水,从最高时的日供水9万吨逐步核减到次年8月6日后的2.5万吨,供水时间也从全日供水调整

            为每天供水12小时,旋改为隔天供水12小时;自来水价从1元/吨提高到6元/吨,计划内(2元/吨)每户每月
            生活用水3吨,超计划的15元/吨。此外,新建、扩建翻水泵站4座,打深井9口、沉井19口,新挖水井620口,

            修复老水井1200口;实施高炮人工降雨;加快蓄供水工程建设,新建岑港水库,扩建城北水库、陈岙水库、
            大施岙水库,提前兴建岱山岱南平地水库等5座“五自”水库,最大限度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2003年出现1967年大旱以来最严重干旱。是年,入梅迟、出梅早、梅雨期短,定海、普陀、岱山、嵊泗
            年降水量均低于80毫米,其中岱山仅32.4毫米,比历年平均雨量减少六成多;年底实有蓄水量1891.6万立方米,

             占总蓄水能力的14.2%。全市557座水库、山塘干涸,74个住人岛屿供水告急,15个岛屿从岛外运水,饮用水
             困难人数63.8万人。受旱农田12.7万亩,部分企业停工、转业、限产,直接经济损失近1.5亿元。除了农业让

            水、市外运水、对城区居民及各行各业实行计划用水和超计划加价收费等措施外,开始启用大陆引水工程,
            每天从宁波引水5万~8万吨,确保市城区供水,到年底供水678万立方米;成立市抗旱服务队开展打井服务,

            新挖各类水井310多口,各地利用原有水井、坑道井、沉井、机井、屋顶接水等工程补充海岛居民用水;启运
            海水淡化工程供水,日制淡水1500吨向嵊泗县菜园镇、嵊山镇供水,为泗礁岛提供了60%的供水量。是年,

            全市投入抗旱资金近1亿元、人力16.79万人。








                                          第 七 节   水 利 ( 水 务 ) 管 理





                20世纪80年代,水利被列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特别是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
            后,水利管理成为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水利机构、管理体制由此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水利管理范围也逐步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