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5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425

“顽民争利,内相仇杀,外连倭人,岁为边患”,因而撤废昌国县,将岛民迫迁宁波、镇海、天台等地。清顺
               治八年(1651),明遗臣拥鲁王朱以海“监国”舟山,举起抗清复明旗帜。清廷在剿灭明遗臣反抗之后,于顺

               治十三年(1656)强令岛民全迁大陆,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才允许展复。两次大迁徙,使许多岛民分
               散到宁波、台州等地结亲攀眷,依附暂居。待回迁海岛,宁波、台州地区风俗亦沿袭而来,对舟山风俗的演

               变、传承起到很大影响。
                   清康熙朝,舟山展复之初,居民筚路蓝缕,垦辟草莱,谋生之道艰苦卓绝,故民风普遍敦尚朴素,渔盐
               耕读各安其业。城内居民上中之家大抵习儒经商;下层社会则多以劳工小贩为业,兼以充当兵卒隶役。自清

               末废科举、裁武营,继而民国初革庄书、禁吏役之后,居民即多远出经商,留岛居民仍以从事农渔盐业为主,
               沿海筑塘捍潮,围涂造田,塘里植粮种棉,塘外引卤晒盐,近海网鱼拾贝,既以粮棉为本,又擅鱼盐之利。

               当时舟山农渔盐民略带强悍之风,但更多淳良勤朴之习。
                   1950年以来,舟山风俗有了新的演变,北方籍人口在岛上骤增,北方的许多生产、生活习俗被带到了海
               岛,给舟山风俗注入新的内容(如饮食中的面包、水饺、羊肉串、烤牛肉等都是受北方习俗的影响)。

                   随着渔业生产机械化、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捕捞区域扩大、作业方式改变,渔业生产习俗和水产
               加工习俗发生新变化(如各地都兴办冷库,传统的群众性晒鲞习俗和挑冰储冰习俗都急剧衰落,甚至完全

               消失)。
                   在人民政府倡导下,新婚姻法实施,科技知识逐步普及,许多传统观念(如家庭观念、宗族观念、乡土
               观念、夫权观念、多子多福观念等)都在人们头脑中产生变革。

                   海岛地区交通运输、文教卫生事业日益发达,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沿海城市的风俗纷纷传入海岛,
               也对海岛风俗的演变起到重要催化作用。

                   新的节庆活动日渐兴盛。除元旦、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国庆节、植树节、母亲节、老年
               节、护士节、教师节等全国性的节日外,近儿年为配合旅游活动,在舟山还先后推出沙雕节、观音文化节、
               杨梅节、海鲜美食节等一系列独具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节庆活动。


                                                       历 代 良 风 厚 俗


                  独具海乡风味的良风厚俗,千百年来一直为岛人所传承。
                   修桥铺路行善事    修桥铺路造凉亭历来被视作“功德无量”的大善事,也是舟山民间流传久远的良风
               厚俗。

                   舟山地处海岛,淡水资源奇缺,古人为解决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早就有“捍卤蓄淡”之策,沿海筑塘
               造碶以捍卤,岛上挖池掘河以蓄淡,把海水阻于海塘、碶闸之外,让淡水点滴积储在池塘、河流之中。这样

               一来,岛上河流纵横交错,一个村子往往被河道隔成东西两半,给行人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修桥铺路就成
               为民众的迫切要求。多少年来,岛上人们自觉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修桥铺路。定海城关镇旧时有龙首桥、
               状元桥、解元桥、南珍桥、观音桥、西安桥、将军桥、平政桥、东江桥、北安桥、上荣桥、虞家桥、大余桥、

               小余桥、带月桥、青龙桥、孝娘桥等各种木、石结构桥梁50多座。在路旁、海边渡口多有修筑的凉亭。民国初
               年时,仅定海、岱山、金塘、衢山、秀山、长涂、六横7个大岛就有各式凉亭59处,以供过路行人歇脚或候渡。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