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7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427
村民听到报警锣声,或夜间发现火把示警,都会全力以赴投入抢险。这类乡规民约,除个别地区的体罚之类
已废外,其余内容一直延续至今。
礼让路人礼待客 海陆过往讲礼让,热情礼待过路客,是舟山人富有传统礼仪习惯的良风厚俗。舟山
人开门见大海,行旅必乘船。在海上航船特别讲究礼让。两船相遇,皆有礼让规矩:大船让小船,顺风船让
逆风船;同是逆风船,则应橹前船让橹后船;夜间行船或抛锚停泊,要点亮桅灯,以防往来船只碰撞;渔船
下网时,后下网的船只应让先下网的船只,不可抢占桁地;过往船只应让正在生产的船只;船只停泊抛锚,
应标出锚位浮子,以防伤着过往船只。
陆上行路,也有“轻担让重担”、“空手让挈篮”、“后生让老人,妇女让男汉”、“挑担让车轿,车轿让棺
材”等礼俗。
搭便船 是舟山人的一种特殊风俗。岛上群众过渡或出岛,除固定航船、渡船外,其他顺路货船、运
输船也常让人搭便船过海。旧时乘搭此类便船,不但船钿可免,若是航程较远,船主还在途中免费供膳。唯
有打鱼船,旧时不能让女客搭便船,此俗后已革除。现在随着海、陆交通发展,大小岛屿已开通正常航渡,
此类搭便船习俗已甚少见。
吃吊饭、留饭娘、炖焐粥 旧时,舟山渔村生活艰辛,吃粗粮(主要是番薯干)、留饭娘、炖焐粥,成
为渔村生活之习俗。
吃吊饭 岛上贫苦居民,常年以番薯干汤度日。一旦来稀客或轮着供养教书先生,即设法弄点大米装
在纱布袋里,放入番薯干汤同锅煮熟;到开饭时,将袋中米饭捞出专供客人食用,自己仍食番薯干汤,这叫
“吃吊饭”。也有渔农村行“两夹饭”,即在同一锅番薯干饭内,一角放大米;待饭熟,将部分纯米饭盛给客人
吃。近半个世纪来,岛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已很少吃番薯干汤饭,此俗亦废。
留饭娘 旧时,舟山居民为节约粮食,素有“留饭娘”习俗,即上一餐的饭(主要是中午)要留下少
许冷饭,在下餐烧饭时和入生米重煮,以提高出饭率。许多渔家还习惯用灰汁水(草木灰)淘米,认为可加
快饭熟,节约柴火。此俗现已少见。
炖焐粥 旧时,舟山渔农民家灶边都有一只灰缸,每餐烧饭积下的火星草灰储在缸内,农家习惯利用
灰缸余热“焐粥”。即在晚上睡觉前,将米和水装入陶罐中,埋入火缸,将灶炉门口的零星柴末或谷壳扫拢,
埋在火缸热灰中,让它慢慢闷燃,以此微热焐粥,待到第二天早晨即可作早餐食用,既节省柴草,且粥味香
糯,特受老人喜爱。现在大多使用液化气和电烧饭,灰缸已废,故“焐粥”之俗亦随之消失。
腊八粥 旧时,每到腊月初八,舟山渔农民家家户户要煮一锅粗杂粮混合的粥,农民称为“腊八粥”,
全家老小都喝上一碗。“腊八粥”的传说各地不一。一说与佛教仪俗有关。佛教仪俗中有一个“布施行善”规
矩,每年腊月初八佛门弟子要用各种粗细杂粮熬大锅“腊八粥”,布施十方游僧和饥寒贫民,以行善积德。后
来,这种风俗传到民间。一说与祭灶神有关。农家于初八就熬好一锅“腊八粥”,先盛一碗供于灶神前,一是
向灶神示意自己克勤克俭,祈求来年生活富裕;二是让灶神吃了这黏糊糊的杂八粥,“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
安”,在玉帝面前少说坏话。一说与教育子孙勤俭治家有关。人们为告诫子孙勤俭治家、不可勤吃懒做,每当
腊月初八,就全家煮一锅“腊八粥”,每人吃一碗,以示警诫。
在舟山民间还有许多游艺习俗,诸如舟山锣鼓、舟山渔民号子、跳蚤舞、踏高跷、舞旱船、擂大头、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