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8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428
纸花、猜灯谜等,一直在民间流行传承着。
传 统 节 庆 习 俗
具有儿千年历史的传统节庆习俗,一直在舟山海岛上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传承和延续着。
春节 过春节,民间习惯称作“过年”。按照舟山人传统习惯,过年有祀神祭祖、敬老慈幼、敦睦亲
友、中和社交、吃喝玩乐等内容。在年节到来之前,家家户户就开始掸尘搞卫生,洗被头,制新衣,办年货,
做年糕,写春联,贴门神,从个人理发、洗澡到阖家门庭大扫除都搞得清清爽爽,以崭新形象迎接新年,让
陈旧、过时、肮脏的东西都留在旧年里。
到农历十二月廿七、廿八日,舟山人就开始互邀亲友“吃春酒”。这同吃年夜饭有区别。年夜饭只有本
家人合聚,一般不请亲友;而“春酒”则是邀请至亲好友,属家家户户互邀相请的岁尾年头应景欢宴。除年
三十夜,年内从廿七、廿八、廿九日开始,到新年正月初二、三、四,都可以互邀欢宴。
年三十这一天,第一件事就是贴门神、贴春联,为节日增添欢乐气氛。旧时,舟山农村还有过年贴青龙
纸习俗。青龙纸分青、黄、红三色,纸上画着双龙戏珠图、和合仙子图或聚宝盆,俗称“青龙卧水缸,黄龙
盘谷仓,赤龙管门窗”。青色青龙纸贴在水缸上,黄色青龙纸贴在谷仓上,红色青龙纸贴在房门和窗户上,
“各司其责”,各就各位。祖宗画像悬挂厅堂中央,供香茗果品,俗称祭“帧子太公”。
年三十夜里,开始谢年、祭祖。大户人家用4张八仙桌和1张画桌,外加搁儿香案,摆起三牲福礼、五牲
福礼等各式祭品,供桌上除鸡、鱼、肉、水果、菜肴、酒水以外,舟山人的盐、面、年糕三样不可少。阖家
老小先拜年菩萨,再祭祖宗大人,之后开始吃年夜饭,阖家老小围坐一堂,庆贺旧年五谷丰登,预祝新年更
大喜庆,显示全家团团圆圆。吃过年夜饭,给儿孙分“压岁钿”,表达长辈对儿孙们的祝福。谢年后,农家
还要带着香烛祭品,到田头祭“田头畔”,到猪圈祭“猪栏神”(也叫“厩头菩萨”),到牛棚祭“黄老相公”,
以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盐民到盐场祭“塯头神”,商家祭财神爷,工场作坊亦各有祭祀,如酒坊祭杜
康,染坊祭葛洪,木匠祭鲁班,铁匠祭尉迟恭,各家各户还在床下祭鼠神等。
入夜,阖家围坐,嗑瓜子,聊天,通宵不眠,灯火不熄,俗称“坐岁”,也叫“守岁”。“一夜连双岁,五
更分二年”,阖家老小,围坐一起,叙旧话新,展望未来。
现在,家家户户有电视机和电脑,每当坐岁,阖家共赏春节联欢晚会电视节目。
年三十夜,在谢年时放一次炮仗,叫“辞岁炮”;到子时(即深夜零时)又放一次炮仗,叫“迎新岁”;
到天亮再放一次炮仗,叫“开门炮”。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为防止引发火灾、伤害人身,政府曾一度明令
禁止在城市人口密集区放炮仗,指定到一定地段集中放炮仗。进入21世纪以来,此类禁令放松,民间在春节、
元宵放炮仗又盛行起来。
大年初一的五更天,在厅堂祖宗画像前陈列果品,摆起香案,一家人穿戴新衣新帽,当家人领头,序拜
祖宗,祭祀神祗。儿孙们向长辈拜岁,长辈赐以钱币,叫“谒岁钿”。这个“谒岁钿”和除夕夜长辈分给儿孙
们的“压岁钿”意思不一样。年三十的“压岁钿”,古时是以红线串着铜钱挂于小辈胸前以示祝愿与镇邪;后来
改为纸币,用红纸包着放进小辈衣袋,祝愿儿孙袋里年年有钱压过岁。“谒岁钿”是“儿孙谒见长辈”,“长辈祝
福子孙”的见面钿。一个“压”,一个“谒”,两个字不一样,意思也不同,但在民间往往通称“压岁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