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9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429
年初一早晨,去庙宇拜菩萨岁,或去祖坟拜坟头岁。
旧时,年初一有许多忌讳。清早见人,忌叫“你早”,因为“早”字与“跳蚤”的“蚤”和“糟糕”的
“糟”谐音,所以一般以“恭喜”“发财”“新年好”等词应酬。年初一不汲水、不洒扫、不动刀剪,需动用刀
剪的年糕、菜肴、鱼肉都在年三十洗好、切好,水缸水也在年三十挑满。现在有了自来水、电冰箱,这些都
不必到年初一去做了。初一夜里早早睡觉,不点灯火,说是可免夏天蚊子为害。年初一不许打入骂人、说不
吉利话。
年初一早餐,舟山人习惯吃糖煮年糕,或是酒酿圆子和猪油汤团,是为讨“新年甜蜜蜜、生活年年高、
阖家大团圆”吉利。近半个世纪以来,北方人过年吃水饺风俗渐渐传入舟山民间,所以年初一早晨吃水饺的
也不少。
正月初一到初五,大人小孩都串门走户,走亲访友,成为一年中社交活动最活跃的日子。正月十三日至
元宵(正月十五日),叫“上灯节”。过了正月十五日,过年正式结束,种田人开始一年一度的忙备耕,捕鱼
人也开始一年一度的忙备汛。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多过年内容已经发生变化。吃年夜饭,有的到饭店宾馆去
“包餐桌”。分压岁钱,有成年儿孙向长辈赠送钱币,孝敬长辈;也有买些具有收藏价值的纪念币、纪念品代
作压岁钱。电话普及,互联网和移动电话兴起,许多人在年三十夜或年初一打电话拜年,或在网上拜年,或
发手机短信拜年。一些旧的习俗,随着时代变迁、科学知识普及,逐渐被时代新风所替代。
立春 旧时,舟山农村在立春这一天,债主不讨债,人们言行谨慎,不吵闹,不打架,不损坏器皿,
以防冲犯神祗而遭不祥。这一天,一向被人卑视的“讨饭头脑”(乞丐头目),捏泥成“春牛”,扎麦秆成芒
神,由一群小讨饭用露顶小轿抬着,在乡间分送“春牛图”,农家则一一馈赠钱、米、年糕以示酬谢,俗称
“小讨饭扮春官”。每年春牛图各不相同,有牛倌拉绳子牵着耕牛走,意谓当年农时季节迟,耕牛较空闲;有
牛倌手提竹鞭在耕牛后面赶,意谓当年农时季节紧,耕牛特别忙;有牛倌骑在牛背上吹笛,意谓当年风调雨
顺,年成特别好。这类春牛图除预卜一年农业丰歉外,还标有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和潮水涨落时辰,是旧时
农家的一种简易农时挂历。民国期间抬“讨饭头脑”之风已息,送春牛图之习仍在海岛农村流行。舟山解放
后,随着科学知识普及,各式日历、挂历出现,送春牛图之习也渐消失。
元宵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俗称“上灯节”,是过年又一个节庆高潮。各神庙张灯结彩,祭祀三日,叫
“摆祭”。也有请戏班演戏,到正月十八日结束,叫“落灯”。在元宵节夜里,家家户户悬挂彩灯,儿童手提各
色花灯上街巡游。特别引人关注的是戏罗汉灯,由乡村农民自发编组而成,分向城厢各处演出。其道具十分
简单,音乐亦甚单调,但每到一处演出都能引来众多观者。而且在演出之前,必先有人来洽,名曰“投帖”,
上书“庆赏元宵,罗汉灯今晚造府”。至入夜时分,敲锣打鼓,执持花灯,结队而来。演出之家,厅堂中供奉
香烛茶水糖果,堂前道地上预铺篾垫备作演出场地。剧终收场,戏罗汉灯者举灯串巷,呼啸他去。
清明 清明节被舟山人视为大节日。不论士农工商,也不分家境贫富,都要在清明节祭奠祖宗大人,
以示子孙孝敬祖宗。即便是贫穷人家,也必定要去自己祖宗坟前插上三支清香,培一杯新土,挂一脉纸钱。
清明时节,各家担青饼、麻糍、牲礼到祖坟祭祀后土与祖宗,于坟顶加土插竹,挂上纸钱,抛撒米饭、
丝螺等物,叫作“上坟”。如有儿童围观,即分赐青饼或钱币,叫作“分麻糍铜钿”,以嘱托儿童共护祖坟。